二、教練和啟導的異同
教練和啟導非常容易混淆,很多支持學習和成長的研究並沒有對二者進行嚴格區分,它們經常被交互使用。啟導常被用以形容一位較年長的、更富有經驗的“導師”和一位較年輕的、缺乏經驗的“徒弟”之間的關係,啟導的目的是幫助、啟發並指導這位徒弟在特定的領域內學習入門,積累經驗,磨練技藝。在企業的情境中,導師和徒弟通常在同一個領域甚至同一個部門工作,導師在徒弟麵對的困難和問題方麵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豐富的經驗,他通過傳授經驗和對某些特殊技巧的專項培訓,以及與徒弟之間建立私人關係,傾注情感和關注,從而對徒弟的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練和啟導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領域特殊知識和專長在其中的作用。啟導通常涉及某一個具體的行業或者領域,導師在某一個崗位上比被啟導者擁有更多的經驗和更純熟的技能,他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對方,正如我們說的“徒弟要入行,師傅領進門”。導師不但比徒弟更具有權威性,而且他更清楚行為的標準,也就是說,導師決定什麼是有效的行為,何時目標能夠達成,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是什麼,所以啟導通常涉及直接的指導,教授領域專業知識,且帶有評判性質。比如,高校中教授帶研究生就是典型的啟導關係,教授與學生分享自己所掌握的領域專業知識,指導學生進行科研活動,並判斷研究的質量是否足夠達到考核標準。
與之相反,對教練而言,非直接指導和不加評判才是重要的。教練者更傾向於使用一些技巧(如主動傾聽、開放式詢問、總結等),調動受教者自己的知識背景、積極性和資源,讓受教者自己製定目標、計劃、行動方案以及標準。教練者給予的反饋是一種中性的信息,而不是測驗、考察、評價、建議等。所以教練者不一定是受教者領域內的專家,他不一定擁有領域相關知識或者經驗,他也沒有評價對方的行為是否符合規範的權利。比如,同樣在高校情境中,輔導員和學生的關係可能就偏向於教練關係。輔導員並不一定提供某些領域裏的知識,也不對學生作知識方麵的評價,他們更多地傾聽學生,幫助學生更加了解自身的資源,在學習和生活方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覺察、自我探索,以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
典型的啟導關係的主導者為導師,徒弟處於一個跟隨者的角色。往往導師掌握話語權,講授得多,徒弟聆聽得多。教練則強調雙方是平等、合作的關係,一般而言,教練者主要的行為是傾聽並鼓勵受教者多表達,盡量將話語權轉交給受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