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詭事之緣起童年 第一章 奇異的毛竹林(上)
在讀書前,由於家庭困窘,我是一直被放在姥姥家撫養的。
姥姥家在鄉下,遠離縣城。坐車要彎彎曲曲走好久,逐漸的,商場不見了,高樓不見了,平房不見了,周邊郊區的農村也不見了,以及遠郊的耕地也不見了,車就進了山。車在山路上走,就像一個年邁的屎殼螂,顛簸不停。一會兒上了盤山路,太陽從山頂照下來,暖烘烘的讓人想睡覺。到了山頂,大風呼呼的刮,車在馬路上左右擺,司機死死握住方向盤。有時候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覺得如此弱不經風,大家坐的都不是車,而是一個紙糊的棺材。
車到了山穀,風也不見的小,但是沒有陽光了,陰森森的,氣溫驟降,車裏的人都緊緊的縮著,剛才打盹的也驚醒了。再經過一條河,跨過橋,就能看見偶爾出來放羊放牛的山裏人了。車往前走,不久就到了鎮子上,這個鎮叫做利民鎮。車的終點就在鎮上,要去姥姥家,還得從鎮上沿著山腳繼續步行,空氣中逐漸有了青草的清香和家畜糞便的味道,經過幾個村莊,繞過幾座山,夜幕就降臨了,這時候能遠遠看見一個孤零零的村子坐落在遠處,那時候村子還沒通電,零星的有幾盞煤油燈照亮紙糊的窗戶散漫出微弱的黃色光,為我們指引著方向。
一般都是父母當晚把我送下,第二天淩晨就又趕著去鎮上乘車返回縣城。第二天一覺醒來,早就沒有父母的影子了,知道哭鬧也無濟於事,所以我就省省吧,現在麵對現實才是當務之急。在一個全新的環境,陌生而又無奈,就像一個遠嫁的新娘子一樣,孤立無助。好在姥姥還是很疼我的,家裏還有兩個沒結婚的舅舅整天帶我玩,我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偏遠的小山村。
都說城鄉差距很大,但是我從城裏人變成山裏娃,也就是坐一天車的事,不到一周,就和山裏的小夥伴們熟識了,經常一起玩的有張三,李四,王五,趙六……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此處的張三李四王五趙六不是路人甲路人乙跑輪套的代稱,而是卻有其人。在這麼偏遠的小山村,又是八十年代初,計劃生育基本管不到這裏,這個村子的人有的幾代人都不會走出大山,世世代代在這裏種地。上戶口?身份證?結婚證?在這裏沒用。村長家都生了五六個娃呢,所以一般家裏生個七八個孩子是很正常的,誰也不會說什麼。再加上一出門望不盡的山,耕不完的田,基本沒有節育的必要。雖然落後,但真是世外桃源的所在。
廢話不多說了,接下來就著重說說這個村子裏,和村子附近的幾個敏感或者說是比較邪門的地方。首先,就是村西頭那片毛竹林。
要說這片毛竹林,首先得從這個村子的曆史講起。這個村子,四麵環山,山與山之間,有這麼一小塊窊地,村子就在這塊窊地上,由於村民最早都是李姓,所以村子就叫李家窊。後來附近山腳下的劉姓村子被泥石流掩埋,死了大半,幸存者就近遷到了李家窊,從此之後,李、劉就是本村的兩個大姓。到了近代,隨著婚嫁和部分流亡的人定居到這個村,雜姓才逐漸多起來。
關於這片毛竹林的故事,就發生在李家公子和劉家小姐身上。時間應該是解放前,當年李劉兩家算是村裏的大戶,門當戶對。而村子也達到了鼎盛時期,人口接近500.一個豐收年後,村正牽頭,讓各家捐錢,在村子中間的平台上,修建了一個大戲台,逢每年陰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五,李、劉兩家輪流出資請戲班子到村子裏唱戲。
這年的端午節,李家請了省城的戲班來村裏唱戲,據說還有幾個是名角。大山裏娛樂活動本來就少的可憐,一聽說李家窊唱戲,知道消息的四鄰八鄉都拖家帶口聚集到了這個小村子,一些小貨郎小販也聞訊趕來,捏麵人的,賣糖人糖葫蘆的,賣春花餅陽春麵的,都支起了攤子,好不熱鬧,象趕廟會似得,各家的大人娃娃都樂不可支。
農村人一般不遠走,也隻有在這個時候,附近村子的青年男女能彙聚一堂,適齡男女往往乘機尋覓著自己的意中人,如果看上了,就打聽下對方閨女是哪個村誰家的,之後找媒婆擇日上門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