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叻 ——
陳倉,古稱雍城。
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國遷都於雍城(後世的寶雞市鳳翔區)。此後,秦國先後有十八位國君以雍城為國都,共曆時294年。
秦之後,兩漢時期,陳倉為關中與巴蜀南北通道之重鎮,《史記·貸殖列傳》說:“秦自文、孝、嫪居雍陳,隴蜀之貨物而多賈”。
陳倉故道的具體路線,由南向北,分別是勉縣、略陽、青泥嶺、鳳縣、散關,至陳倉,此道北沿塔水,南連渝水(嘉陵江),一路之上山高路險,相比褒斜道更為迂回費時,因此多做為備道通行。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納韓信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是走的陳倉故道。
三國鼎立局麵形成之後,漢魏之間為了爭奪關中、漢中、隴右的控製權,圍繞著秦嶺沿線的多個重要據點攻防,陳倉就是其中之一。
魏國為了防備蜀漢軍隊突入關中,命擅長防禦的名將郝昭在陳倉長期駐守,在曆史上,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曾經舉兵圍攻陳倉,郝昭以千餘之兵拒守諸葛亮數萬大軍,雙方相持二十餘日,諸葛亮無計可破,因糧盡而乘機退兵。
這一段曆史,因為劉封的出現而改變。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失守街亭,大好形勢毀於一旦,隨後,劉封提前從荊州出發,趕到隴右,一舉扭轉了不利局麵。
有劉封在隴右、漢中坐鎮,諸葛亮身上擔子頓減,其行軍方略也有所調整,比如曆史上的陳倉之戰,雖然一樣發生了,但蜀漢軍隊隻是進行了佯攻,並沒有出動大軍強攻城垣。
這樣一來,郝昭沒有經受大戰的艱難,精氣神方麵保持得不錯,郭淮從隴右到達陳倉之後,與郝昭兩人聯手,一麵據陳倉道險隘抵擋下辯方向的傅肜軍,一麵陳重兵於渭水畔,與剛剛抵達的漢將陳式、魏昌一支偏師交戰。
從將領的名氣上來看,陳式、魏昌的組合,遠不如郭淮、郝昭。
從兵力配備上來看,陳式一部是以山地弓弩兵為主的二線部隊,將卒的甲具多為簡單的皮甲、手中的武器也是機弩和木矛、盾牌、環首刀等製式兵器,要想擋住郭淮的隴右步騎,難度相當的大。
陳式也明白這些差距,在行軍前往陳倉的一路上,和魏昌一起反複商量,兩人最後定下的策略,是添油死守在渭水岸邊。
“魏小將軍,我們現在就是一個釘子,要牢牢的釘在渭水的南岸,郭淮要想側襲五丈原,就讓他從我們身上跨過去。”
行軍打仗的精妙計策,陳式學不會。
他自從軍以來,就信守一件事:忠於職守,比如這一次,劉封命令他率部堅守西線,陳式就守在渭水一側的營中,縱算不敵也不後退。
魏昌的性子和其父魏延有七、八分相似,皆是剛猛果烈的脾氣,聽到陳式這麼一說,當即抱拳道:“陳將軍,我魏昌願領前營守號縣,隻要我有一條命在,號縣的城樓上,就還是漢旗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