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是第一位在我國高等學校講授近代地理學的教師;他所創辦的東南大學地學係,是我國最早的地理係;他所編纂的《地學通論》講義,是我國最早的近代地理學教科書;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個自己的氣象學研究機構,宣傳推動各省建立了一批氣象台站;他中興了浙江大學;他積極倡導、組織和參加了中國地學、生物學、天文學、自然資源綜合考察等許多方麵的工作;他熱心倡導科學普及,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
(二)文史大家竺可楨
竺可楨主要是作為一個傑出的自然科學家為我們所認識的。20年前,當我作為一個天氣動力學專業的本科生初窺氣象之門的時候,竺可楨這一名字,是如雷貫耳的一個象征符號,它象征了科學和權威。後來我棄理從文,日漸遠離了數字和線條,也就遠離了對竺可楨的更進一步的了解。因為編輯這本小書,讓我還有機會重讀大師的著述。換一種眼光進入這位大科學家的思維領域,突然發現,即使單以對中國上下五千年曆史文獻的理解和把握而論,竺可楨就稱得上文史大家!
竺可楨不僅西學淵博,國學功底也極深厚,對各類文獻由經、史、子、集以至詩詞、筆記、方誌、日記等公私著述,無不廣征博采。他善於從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發掘有用資料,借助現代科學理論進行分析、比較,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構擬出一篇篇充滿文史趣味的科學論文。借助竺可楨的科學燭照,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進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神妙境界。
他的晚年代表作《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以考古資料、物候記載、地方史誌等文史資料為據,利用中國傳統的考據法,得出中國5000年氣候變遷的清晰走勢,居然與西方科學家運用同位素方法測得同時代氣溫變化的結果是一致的,而且還得出了“在同一波瀾起伏中,歐洲的波動往往落在中國之後”的意外結論,令人歎為觀止。
許多文史工作者在選用素材時,都有“六經注我”或堆砌編排的特點,其最終分析可能失之偏頗。竺可楨選用材料十分講究,對曆史的分析基本上做到了唯材料是舉。《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對氣候變遷的分期,既不是根據溫度變遷的周期,也不是根據曆史朝代的不同,更不是根據紀年方式的變更,而純粹是“根據手邊材料的性質”。把氣候時期分為“考古時期”、“物候時期”、“方誌時期”、“儀器觀測時期”,這種分期方式與氣候變遷本身並無關係,表麵上看來極不合自然邏輯,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是最方便實用且能最接近客觀真實的一種方式,典型地體現了他所反複提倡的“求是”精神。
竺可楨是第一位在我國高等學校講授近代地理學的教師;他所創辦的東南大學地學係,是我國最早的地理係;他所編纂的《地學通論》講義,是我國最早的近代地理學教科書;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個自己的氣象學研究機構,宣傳推動各省建立了一批氣象台站;他中興了浙江大學;他積極倡導、組織和參加了中國地學、生物學、天文學、自然資源綜合考察等許多方麵的工作;他熱心倡導科學普及,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
(二)文史大家竺可楨
竺可楨主要是作為一個傑出的自然科學家為我們所認識的。20年前,當我作為一個天氣動力學專業的本科生初窺氣象之門的時候,竺可楨這一名字,是如雷貫耳的一個象征符號,它象征了科學和權威。後來我棄理從文,日漸遠離了數字和線條,也就遠離了對竺可楨的更進一步的了解。因為編輯這本小書,讓我還有機會重讀大師的著述。換一種眼光進入這位大科學家的思維領域,突然發現,即使單以對中國上下五千年曆史文獻的理解和把握而論,竺可楨就稱得上文史大家!
竺可楨不僅西學淵博,國學功底也極深厚,對各類文獻由經、史、子、集以至詩詞、筆記、方誌、日記等公私著述,無不廣征博采。他善於從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發掘有用資料,借助現代科學理論進行分析、比較,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構擬出一篇篇充滿文史趣味的科學論文。借助竺可楨的科學燭照,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進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神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