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作者書中所講的故事一樣,地名傳說的發生地都在南田島(今為象山縣鶴浦鎮),隻是書中故事去時不遠,而南田地名傳說已是滄海桑田,傳說背後的真實故事早已湮沒在南田曆史變遷的長河中了。南田島,現為浙江省寧波市第一大島,地處浙洋中路,海上南北要衝之處,為石浦屏障,海上門戶,曆來為海疆戰略要地。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列為封禁之地,直到光緒元年(1875年)才正式開禁招墾,先後屬南田招墾局、南田撫民廳。民國元年(1912年),南田立縣,縣以主島南田島命名,轄南田島、高塘島、坦塘島、花嶴島、對麵山島、檀頭山島、北漁山島、南漁山島八島。1940年撤縣,屬三門縣南田區。1952年4月劃歸象山。南田島大部為海島丘陵地貌,地勢由東向西北、西南傾斜。平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西南部,主要河流有樊嶴港、南田中心河,分別注入石浦港和南田灣。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遣禁
南田島何時開始住人,目前尚無定論。但筆者曾在南田島上的大百丈村坑門裏山上,發現麵積達二十多平方米的岩畫。這些岩畫“內容豐富多樣,可以辨認的有神像、魚、船、驢等紋飾,線條簡潔、流暢,造型準確、生動,但部分紋飾已模糊難辨。岩畫的具體年代尚不確定。根據神像、魚紋的古樸,線條和造型的特點,有關專家初步推斷其為漢以前作品”。根據這一初步推斷,南田島住人大概也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不過根據現有的南田考古資料可以確定的是,南田島至少在唐代已有居民了。1982年,高坎頭村民開發沙地時發現一座唐代墓葬。1985年6月,縣文管會從高坎頭征集出土物器十三件,均在沙下一點五米處掘得,經鑒定,為唐、五代時製品。1986年9月,樊嶴水庫指揮部工作人員挖土時發現樊嶴村洋廠灣唐代沈氏墓,縣文管會派員清理,出土文物十三件,其中墓誌一方。
墓誌文書:“維大唐元和十二歲次丁酉十二月辰朔廿七日壬午,台州寧海縣依仁□萬歲裏邳下郡沈氏二女墓南田山景向墳記。”唐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此墓碑表明,早在唐代,“南田山”之名就已經出現。兩宋時期,更多的外來移民渡海來到南田。根據《東頭陳氏宗譜序》記載,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該支陳氏祖先從福建遷到台州後,“至七世祖仍府君,就產南田,築室臨門,克儉克勤,務農立本,閱三五傳而盈寧有慶,禮教可風,一時之出而負耒者,鹹入橫經。自十六世祖富民府君,潛心力學,為理學名儒。元順宗朝舉孝廉,乃以國事擾攘,遂高尚不事”。
《竇川園裏陳氏宗譜》中也記載這樣一個故事:“以文嚐考家乘,五世祖承規府君,人皆稱為黑龍身。緣府君有莊所在南田臨門,每乘舟到莊,其土人早夜夢黑龍入港,故以此稱之。”除了陳氏外,宋元時期南田島上還生活著一些其他家族,如“簪纓累葉”顧氏家族,就於“宋季徙南田,族遂繁,與範氏、陳氏,號三大姓”。由此看來,宋元時期居住在南田島上的居民可以說已經相當繁盛,文化上也並不落後。除了“顧、範、陳”三大標族,可查考的還有尤、葛、李、彭、任、周、李、林、吳等姓氏家族。南宋《嘉定赤城誌》記載:“南田山,在縣東海中,上有平疇可三十頃。”該書的“州境”圖上,也在東海中清楚地標出了“南田山”。到了元末,南田島依然興盛,這可以從元末明初南田詩人顧田的詩句中窺見一斑。他在詩中追憶南田並寫道:“七十衰翁兩鬢斜,長思故裏舊繁華。煮鹽團灶分三處,捕盜巡司共一衙。土地膏腴宜稼穡,田園寬闊足桑麻。可憐此地今無主,唯有空林噪晚鴉。”故土難離的他更是戀戀難忘當年在南田的生活:“憶昔吾弟本同家,家風共出名門右。簪裾已曆三朝間,良田海上有餘畝。交遊楚楚麒麟兒,戚裏翩翩鳳凰友。錦席瑤觴珠翠重,春風無日飛花柳。”
和作者書中所講的故事一樣,地名傳說的發生地都在南田島(今為象山縣鶴浦鎮),隻是書中故事去時不遠,而南田地名傳說已是滄海桑田,傳說背後的真實故事早已湮沒在南田曆史變遷的長河中了。南田島,現為浙江省寧波市第一大島,地處浙洋中路,海上南北要衝之處,為石浦屏障,海上門戶,曆來為海疆戰略要地。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列為封禁之地,直到光緒元年(1875年)才正式開禁招墾,先後屬南田招墾局、南田撫民廳。民國元年(1912年),南田立縣,縣以主島南田島命名,轄南田島、高塘島、坦塘島、花嶴島、對麵山島、檀頭山島、北漁山島、南漁山島八島。1940年撤縣,屬三門縣南田區。1952年4月劃歸象山。南田島大部為海島丘陵地貌,地勢由東向西北、西南傾斜。平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西南部,主要河流有樊嶴港、南田中心河,分別注入石浦港和南田灣。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遣禁
南田島何時開始住人,目前尚無定論。但筆者曾在南田島上的大百丈村坑門裏山上,發現麵積達二十多平方米的岩畫。這些岩畫“內容豐富多樣,可以辨認的有神像、魚、船、驢等紋飾,線條簡潔、流暢,造型準確、生動,但部分紋飾已模糊難辨。岩畫的具體年代尚不確定。根據神像、魚紋的古樸,線條和造型的特點,有關專家初步推斷其為漢以前作品”。根據這一初步推斷,南田島住人大概也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不過根據現有的南田考古資料可以確定的是,南田島至少在唐代已有居民了。1982年,高坎頭村民開發沙地時發現一座唐代墓葬。1985年6月,縣文管會從高坎頭征集出土物器十三件,均在沙下一點五米處掘得,經鑒定,為唐、五代時製品。1986年9月,樊嶴水庫指揮部工作人員挖土時發現樊嶴村洋廠灣唐代沈氏墓,縣文管會派員清理,出土文物十三件,其中墓誌一方。
墓誌文書:“維大唐元和十二歲次丁酉十二月辰朔廿七日壬午,台州寧海縣依仁□萬歲裏邳下郡沈氏二女墓南田山景向墳記。”唐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此墓碑表明,早在唐代,“南田山”之名就已經出現。兩宋時期,更多的外來移民渡海來到南田。根據《東頭陳氏宗譜序》記載,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該支陳氏祖先從福建遷到台州後,“至七世祖仍府君,就產南田,築室臨門,克儉克勤,務農立本,閱三五傳而盈寧有慶,禮教可風,一時之出而負耒者,鹹入橫經。自十六世祖富民府君,潛心力學,為理學名儒。元順宗朝舉孝廉,乃以國事擾攘,遂高尚不事”。
《竇川園裏陳氏宗譜》中也記載這樣一個故事:“以文嚐考家乘,五世祖承規府君,人皆稱為黑龍身。緣府君有莊所在南田臨門,每乘舟到莊,其土人早夜夢黑龍入港,故以此稱之。”除了陳氏外,宋元時期南田島上還生活著一些其他家族,如“簪纓累葉”顧氏家族,就於“宋季徙南田,族遂繁,與範氏、陳氏,號三大姓”。由此看來,宋元時期居住在南田島上的居民可以說已經相當繁盛,文化上也並不落後。除了“顧、範、陳”三大標族,可查考的還有尤、葛、李、彭、任、周、李、林、吳等姓氏家族。南宋《嘉定赤城誌》記載:“南田山,在縣東海中,上有平疇可三十頃。”該書的“州境”圖上,也在東海中清楚地標出了“南田山”。到了元末,南田島依然興盛,這可以從元末明初南田詩人顧田的詩句中窺見一斑。他在詩中追憶南田並寫道:“七十衰翁兩鬢斜,長思故裏舊繁華。煮鹽團灶分三處,捕盜巡司共一衙。土地膏腴宜稼穡,田園寬闊足桑麻。可憐此地今無主,唯有空林噪晚鴉。”故土難離的他更是戀戀難忘當年在南田的生活:“憶昔吾弟本同家,家風共出名門右。簪裾已曆三朝間,良田海上有餘畝。交遊楚楚麒麟兒,戚裏翩翩鳳凰友。錦席瑤觴珠翠重,春風無日飛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