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後麵(1 / 1)

寫在後麵

如夢如幻的兩個月就這樣過去了。

我回味英倫贈與我的——

每一棵草,每一排樹,每一片葉,每一朵雲,每一條河,每一方天,每一滴雨,每一段路,每一陣風,每一間屋,每一隻鳥,每一抹陽,每一簇苔,每一粒果,每一瓣花,每一堵牆,每一塊磚,每一匹馬,每一頭羊,每一葉舟,每一尾魚,每一孔橋,每一首歌,每一幅畫,每一座堡,每一騰霧,每一群雁,每一聲鍾,每一窪沙,每一輪月,每一輛車,每一扇門,每一場球,每一部戲,每一個人……

這一切的一切,隨著我生命的血液融化於我的體內,奔跑呐喊,一路高歌,這撞擊我心扉的那一段夢一樣的英倫回味呀。我回味當我置身於其中的時候,那種全身心興奮的感覺,那種遊絲般的牽掛,那種空曠寂寥的思緒,那種腳踩雲朵般的飄逸,那種冬季的風的淋漓,那種一覽無餘的草原的遼闊,那種千年城堡裏的神秘,那種清冽流淌的河流,那種順應生命自然生長的孩童……這樣的異國生命體驗我將珍藏一生。

有時候,我覺得我又像是一個信徒,一個焦慮的信徒。細細思考我在英倫看到的一切,我看到的到底是什麼呢?我看見了,英倫教育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深邃綿長的教育源頭、神秘空靈的古老大學、用到極致的學校空間、全然開放的課堂生態、宗教涵蔭的神秘力量、量身定製的課程菜單、私立學校的深厚底蘊、民族自覺的德育內省、人盡其才的職業規劃、特殊教育的神聖使命、教育警察的生態維護……我的內心告訴我,我在英倫看見的有關教育的林林總總,說到底,是一種教育的慈悲,是一種教育的信仰,是一種教育的情懷,是一種教育的擔當,是一種教育的回歸,是一種教育的宗教……

我焦慮,回到國內的我,回到校園的我,慈悲了嗎?信仰了嗎?情懷了嗎?擔當了嗎?回歸了嗎?宗教了嗎?這種焦慮從我的內心深處升騰起來,我有一種漂洋過海而又無法落地的感覺。夢中的我,希望有這麼一所學校,有著極其低調的建築,但處處彰顯民族特色;有著每一個空間都充分利用的內部設施,追求實用不講牌場;有著全然開放的課堂生態,小組學習、分層學習、合作學習;有著課程設置的“私人訂製”,為不同的孩子烹製不同的課程菜肴;有著真實樸實的德育力量,整個民族都有著一種德行自覺;有著溫暖實用的教育督導,重在發現教育的內部規律,提高標準、完善個體;有著一流的教育資源,諸如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等都向孩子們開放;有著健康向上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著對傳統非物質文化的拯救和保存……

如果您有緣閱讀了我這組有關英倫教育的草根散文,不管您從事的工作跟教育有沒有關係,為了孩子,讓我們一起思考,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