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

著名的“趙氏孤兒”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晉國。當時,上卿趙盾與大將軍屠岸賈的矛盾異常激化,屠岸賈借口趙盾有謀害先君之嫌而借晉國公室之力將趙盾全家三百餘口盡皆誅殺,隻有一個嬰兒因門客程嬰以自己的兒子做替身而得以幸免。當時程嬰與另一門客公孫杵臼商議,由於公孫杵臼是醫生,故由他進宮將孤兒帶出宮,然後再由程嬰向屠岸賈“告密”,以程嬰之子為替身換下“趙氏孤兒”。為防屠岸賈知情,程嬰忍辱負重投於屠岸賈門下,讓“自己的兒子”(即趙氏孤兒)認屠岸賈作義父。20年後,孤兒成人,了解了真相,向當時的國君晉悼公闡明事實,最終殺掉屠岸賈報了仇。

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被假向導引入迷穀,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隻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麵。

趙氏孤兒

著名的“趙氏孤兒”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晉國。當時,上卿趙盾與大將軍屠岸賈的矛盾異常激化,屠岸賈借口趙盾有謀害先君之嫌而借晉國公室之力將趙盾全家三百餘口盡皆誅殺,隻有一個嬰兒因門客程嬰以自己的兒子做替身而得以幸免。當時程嬰與另一門客公孫杵臼商議,由於公孫杵臼是醫生,故由他進宮將孤兒帶出宮,然後再由程嬰向屠岸賈“告密”,以程嬰之子為替身換下“趙氏孤兒”。為防屠岸賈知情,程嬰忍辱負重投於屠岸賈門下,讓“自己的兒子”(即趙氏孤兒)認屠岸賈作義父。20年後,孤兒成人,了解了真相,向當時的國君晉悼公闡明事實,最終殺掉屠岸賈報了仇。

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