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我在大山深處偶然接觸到的那些讀物,依然活在我的記憶裏。我喜歡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晚年的那些談話,他眼睛看不見了,但心中那麼明亮,他的心中似乎裝著一個宇宙,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常常不是肉體所能限製的。在我看來,他是觸摸到永恒的人,與這樣的人、這樣的書相遇,真是美不可言。“什麼是永恒?永恒不是我們所有昨天的總和,永恒是我們所有的昨天,是一切有理智的人的所有的昨天;永恒是所有的過去,這過去不知從何時開始;永恒是所有的現在,這現在包括了所有的城市,所有的世界和行星間的空間;永恒是未來,尚未創造出來但也存在的未來。”
我們注定都要成為過去,唯永恒的意義值得尋找。我常常想,教育不就是在短暫中觸摸永恒的過程嗎?不就是有限的人不斷地向無限求問的過程嗎?30年前,我在一所鄉村中學教書,那裏的樹叢,流淌著抓人的綠色的樹叢,那裏的石子灘,一塊塊被溪水衝刷得幹幹淨淨的石頭,那裏的星空和月夜,我在搖晃的燭光下讀洛克、盧梭和孟德斯鳩,在萬籟俱寂中仿佛聽見過他們穿越時空的呼吸。很遠,也很近,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與那些書相遇,這一生又將怎樣度過。
正是人生的短暫,使一切的相遇顯得更美。花開了,花也落了,我看重它的綻放,也看重它的凋謝,這個過程即是一個美的過程。我正在讀一本書,俄國作家謝爾古年科夫的《秋與春》——
森林、繁星、河流——世間一切美麗的事物——這恰恰是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心靈的反映。可以說,整個世界都是我們自身的反映。正因為如此,遇見鬆樹的時候,我們才怡然欣賞,我們看它,怎麼也看不夠,我們遇見的不是鬆樹,我們與鬆樹沒有任何瓜葛,我們遇見的是我們自己。正因為如此,遇見我們的時候,鬆樹才怡然欣喜,它能夠在我們心靈的密林之中找到自己。
每一個句子都充滿了靈性,這種感覺真是久違了。我很感恩,在我五十之年,能讓我與謝爾古年科夫的文字相遇。教育是要啟人心思,而不僅僅是記憶、重複、練習、答案,教育是要讓每個人的靈性被激活,更真實地理解眼前的一切,就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真實的心靈。離開了讀書,教育還剩下什麼?我不知道。感謝茶居兄,我們相識多年,是他促成了這本小冊子問世。感謝我的妻子曹麗蓉起的書名,我們相遇已經28年,一起生活了24年,共同承受人世的風風雨雨,這是我一生最重要的相遇,當然也是美的相遇。
2017年4月11日於杭州
40年前,我在大山深處偶然接觸到的那些讀物,依然活在我的記憶裏。我喜歡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晚年的那些談話,他眼睛看不見了,但心中那麼明亮,他的心中似乎裝著一個宇宙,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常常不是肉體所能限製的。在我看來,他是觸摸到永恒的人,與這樣的人、這樣的書相遇,真是美不可言。“什麼是永恒?永恒不是我們所有昨天的總和,永恒是我們所有的昨天,是一切有理智的人的所有的昨天;永恒是所有的過去,這過去不知從何時開始;永恒是所有的現在,這現在包括了所有的城市,所有的世界和行星間的空間;永恒是未來,尚未創造出來但也存在的未來。”
我們注定都要成為過去,唯永恒的意義值得尋找。我常常想,教育不就是在短暫中觸摸永恒的過程嗎?不就是有限的人不斷地向無限求問的過程嗎?30年前,我在一所鄉村中學教書,那裏的樹叢,流淌著抓人的綠色的樹叢,那裏的石子灘,一塊塊被溪水衝刷得幹幹淨淨的石頭,那裏的星空和月夜,我在搖晃的燭光下讀洛克、盧梭和孟德斯鳩,在萬籟俱寂中仿佛聽見過他們穿越時空的呼吸。很遠,也很近,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與那些書相遇,這一生又將怎樣度過。
正是人生的短暫,使一切的相遇顯得更美。花開了,花也落了,我看重它的綻放,也看重它的凋謝,這個過程即是一個美的過程。我正在讀一本書,俄國作家謝爾古年科夫的《秋與春》——
森林、繁星、河流——世間一切美麗的事物——這恰恰是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心靈的反映。可以說,整個世界都是我們自身的反映。正因為如此,遇見鬆樹的時候,我們才怡然欣賞,我們看它,怎麼也看不夠,我們遇見的不是鬆樹,我們與鬆樹沒有任何瓜葛,我們遇見的是我們自己。正因為如此,遇見我們的時候,鬆樹才怡然欣喜,它能夠在我們心靈的密林之中找到自己。
每一個句子都充滿了靈性,這種感覺真是久違了。我很感恩,在我五十之年,能讓我與謝爾古年科夫的文字相遇。教育是要啟人心思,而不僅僅是記憶、重複、練習、答案,教育是要讓每個人的靈性被激活,更真實地理解眼前的一切,就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真實的心靈。離開了讀書,教育還剩下什麼?我不知道。感謝茶居兄,我們相識多年,是他促成了這本小冊子問世。感謝我的妻子曹麗蓉起的書名,我們相遇已經28年,一起生活了24年,共同承受人世的風風雨雨,這是我一生最重要的相遇,當然也是美的相遇。
2017年4月11日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