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白雲觀落腳外,劉文典也常為了查閱資料典籍去宗教聖地小住一段。高等學院教授,尋林訪山,遠離塵世俗物,與出家的修行人士一道同吃同住,想想也是頗有趣味的。
有一次,他去往香山某寺借閱佛經。據傳聞,該寺寺規頗為嚴格,若不是佛教人士,一概無權借閱該寺藏書。即使是允許的借閱者,也必須端坐於寺內的念經堂讀書。此外,翻書時必須用寺院特製的篾子翻閱,以手指沾口水翻書頁者必受罰。如此嚴格,是為了保證寺內的藏書不被俗客汙玷。
該寺管理藏書的老和尚與劉文典曾有過數麵之緣,便特準他借閱寺中的典籍,還跟他一一說明了借閱的規則,劉文典一口應承,並無二話。
老僧說罷飄然而去,偌大的念經堂隻剩劉文典一人。過了幾個時辰,寺內的寂靜與檀香之味讓他覺得有些暈倦,睡意濃濃,環顧一周,隻見室內有一空榻。劉文典靈機一動,持書臥讀。片刻,他昏沉入睡。
也不知過了多久,酣然入夢的他仿佛聽到了咒罵之聲,同時感到頭麵刺痛。他恍然睜眼,迷糊中看見老和尚手執掃帚,摔打並斥責著自己:“你言而無信,竟把佛經丟在地上!”
原來,老僧忙完了寺中的事情,是想與劉文典大談佛學之理的,不料進門一看,劉文典手中的經書早已掉在地上,榻上的他卻在顧自神遊。這才發火,以掃帚伺之。
劉文典嘴裏念念有詞,皆是表示歉意之語。老僧手中掃帚亦是不住地打在他身上,他自知理虧,也不能發作,隻能圍著屋內轉圈,躲避老僧的擊打。堂堂北大教授被打得抱頭而竄,想必在當時應是感到顏麵全無的,可他本人卻並不這樣想。
事後,劉文典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來,卻很是得意:“他是用掃帚苗子打的,若倒過來用掃帚疙瘩打,我可慘了。和尚見我甘心承受挨打,並沒有教授架子,怒容一變,撲哧一聲笑了。以後我們成了好朋友,我曾在清華設素齋招待他。我的腦袋雖然不太高貴,但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打的。但這次挨打應該,君子不可失諾於人!”
無論是暫住白雲觀,還是探訪香山寺廟,這兩次經曆,都是劉文典在研究古籍之時於道觀佛門中發生的趣事,也許他在這些清淨之地不夠守規矩,但細細想來,他哪有守規矩的時日呢?
與其他學者不同的一點是,每當劉文典想要靜心研究古籍之時,就會去山上小住,大概,隻有那些煙雲繚繞、仙氣濃重之地,才能真正讓他忘了俗塵,專心看透這世間悲涼吧。在這些樸素的日子裏,劉文典對古籍研究的造詣也是突飛猛進。
名氣甚大的劉文典,有別於其他成名的學者,他常常要閉關自己,鑽到書裏,靜想一隅,而非成為學術明星,在舞台上光芒四射,似乎那樣的地方總是與他格格不入。在其他人忙著串場高聲闊論之時,他還是安享山林。
晚年的劉文典十分大氣,並沒有藏匿年輕時的莽撞行為,甚至總拿出這些山林的經曆閑談,他曾多次與友人談起當時當景,絲毫沒有覺得羞愧。作為一代國學大師,想來隻是把遊曆人生這本身,當成了一種笑談吧。
除了在白雲觀落腳外,劉文典也常為了查閱資料典籍去宗教聖地小住一段。高等學院教授,尋林訪山,遠離塵世俗物,與出家的修行人士一道同吃同住,想想也是頗有趣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