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導讀

童話的魅力,童話的希望

——王林

趙靜的童話有一些特別的味道。

她的童話總能讓人讀出一些憂傷。這些憂傷來自童話裏的主人公,他們大部分不是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要麼是父親早逝,要麼是孤兒,要麼是罹患疾病。包括那些動物角色,也同樣會麵臨種種生命的痛楚。從創作的角度講,把主人公設置成特殊群體,才有產生跌宕故事或離奇情節的可能。不過,作者似乎並不打算以情節來吸引讀者,更多的是依靠情緒的流淌推動故事發展。在《我和銀扣的奇幻之旅》中,諸多不幸降臨在15歲的小女孩“我”身上——媽媽出走,自己又得了重病,“我”絕望地列出了生命中最後的願望清單。這時,一隻叫“銀扣”的貓出現了,古靈精怪的銀扣帶著“我”經曆了各種奇幻境遇,幫助“我”找回了生命的幸福。《天空之國》中的“我”遭受了爸爸去世的痛苦,在小白貓的帶領下,“我”和天空的爸爸重逢,從此止住了流個不停的眼淚。

趙靜的童話,並不打算設計激烈的衝突,也不刻意製造情節的矛盾。所以,平時閱讀童話的經驗很難代入這一類童話。這種風格的童話在中外都有:20世紀90年代的宗璞和冰波,寫過《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的舒比格,寫過《狐狸的窗戶》的安房直子。從趙靜的童話裏,是讀得出來作家對這一類童話的喜歡和追隨的。這一類童話對讀者是挑剔的,一是需要讀者有足夠的閑適心境,二是需要讀者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具備這兩條,在一個讀者已被聲光色和搞笑搞怪“寵壞”的年代,並不容易。因為不容易,反見其價值。

趙靜的童話帶給小讀者希望。這個希望並不是傳統童話中的“從此,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不是用神奇道具和魔力來解決主人公生活的困境。她的童話通過“療傷”的方式撫慰孩子心靈。這是一個高速發展又急速轉型的年代,兒童麵臨的壓力並不見得比成人小,童年已不再被視為“單純、快樂、天真、無邪”的時光,趙靜童話同樣也折射出了這樣的現實。《它們隻是太寂寞》寫的是胡蘿卜的寂寞,其實是人的寂寞;《遺忘客棧》寫的是遺忘生命的客棧,其實是搜集記憶的客棧。所以,在趙靜的童話裏,“夢境”“飛翔”“夢想”等詞語常常出現,這些詞語本身就是充滿希望的詞語。

童話帶來希望,是童話將長存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