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爭奪天下的戰役中,龍灣之戰是朱璋的翻身戰,他以少量的兵力大敗陳友諒的軍隊,極大削弱了陳友諒的實力。朱璋所部軍心大振,為將到來的鄱陽湖大戰好了備。
在朱璋占領應天之後,張士誠和陳友諒都很震驚,因為他們小瞧了朱璋,朱璋在短時間內,發展迅,成為三大陣營之一。
正所謂一山不二虎,況是三虎,最終留下和朝決戰的隻有一家,在對付張士誠還是陳友諒的問題上朱璋考了很久。張士誠是個私鹽販子,也就是個人,他割在江浙一帶。張士誠的特點就是沒有遠大理想,隻是想割一方過好自己的日子。
朱璋了解張士誠,所以他要陳友諒。陳友諒兵馬壯,但是一旦開戰,張士誠必定是坐山觀虎鬥,不會出兵。如果張士誠就很不全,陳友諒可能趁機出兵成雙線作戰,這樣對朱璋極為不利。所以朱璋決定解決陳友諒
至正十年,
常遇春攻池州,這原本是陳友諒的地盤,於是陳友諒派兵來征討,在常遇春和徐達的聯合阻擊下,陳友諒在華山大敗,並有3000軍兵常遇春俘虜。
常遇春是最喜歡殺降的將領,在未經過領導同意的情況下,常遇春擅自殺掉了這3000俘虜。殺掉俘虜之後,常遇春還了幾個讓他們去送。這個舉動激怒了驕傲的陳友諒,於是陳友諒組織軍兵,備大軍進攻朱璋所部。
這就是龍灣之戰的主要原因之一,起初因為朱璋水軍裝備差,所以朱璋極力避免和陳友諒在水上發生衝突。陳友諒處於湖、江一帶,是長江的上遊,他可以順而下,直衝擊朱璋的軍隊。
在陳友諒大軍壓境之時,朱璋手下的謀士們慌了,有的說建議棄城逃跑,有的說退守鍾山。這個時候剛剛投奔朱璋的劉基表明的態度,大聲嗬斥眾人:“主降及奔者,可斬也。”朱璋聽到劉基的話也下定了決心,就在應天和陳友諒決戰。
朱璋番量之下,決定在龍灣這個地方迎戰陳友諒的軍隊,龍灣這個地方地勢窄小,不利於陳友諒的大船行動。
朱璋命令手下大將康茂,假意向陳友諒投降,因為本來陳友諒和康茂關係比較熟,所以陳友諒的就同意了。並陳友諒道息後很高興,他想利用康茂把朱璋一網盡,免禍患。
康茂寫給陳友諒,在江東橋會麵,然後內應外合擊潰朱璋的軍隊,陳友諒大喜。江東橋本是個木頭橋,在陳友諒的大船的衝撞下,可以輕易通過。朱璋得陳友諒上當後,馬上命人用鐵皮包裹江東橋,不久江東橋就變成了鐵石橋。
在約定的時間內,陳友諒率領的大的艦隊,來到了江東橋。不過卻發現這座獨木橋現在變成了鐵石橋,陳友諒心謹慎,覺得其中一定有詐。在呼喚康茂多次之後,無人應答。馬上命人戒備,因為他覺得江東橋可能有人埋伏。
但是過了很久並沒有伏兵出現,這就讓陳友諒很納悶了,在他多疑性格的驅使下,還是決定另選地點進攻。此時陳友諒的弟弟已經在龍灣地區登陸了,於是陳友諒命令船隊駛向龍灣,然而這正好進入朱璋的陷阱。
龍灣的朱璋軍隊早已經埋伏好了,就等著陳友諒上門。朱璋的實力在張士誠、陳友諒之下,尤其是水軍,是比如陳友諒差得遠。陳友諒的大船就似航母,而朱璋隻有少量的漁船,這樣硬拚肯定是拚不過的。
所以隻能依靠伏擊,出其不意攻擊敵方的軟肋。朱璋用的是劉基的建議,引敵入,然後包圍突襲。在陳友諒軍隊正在登陸途中,大量船也已經進入了伏擊圈。朱璋揮動手中的旗幟,發動了進攻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