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國對環境治理方麵的研究顯然剛剛開始,中國近年能源消耗的速度遠高於實際經濟增長速度,這種增長是不可能長時間持續的。最近《京都議定書》開始生效,哪些公共政策措施可以控製二氧化碳和其他汙染氣體的排放?建立一個排放權的市場是否對控製尾氣排放有效?如何資助新環境技術的進步?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技術知識,也需要經濟學素養。而建立一個環境監管體係,就不僅僅涉及法律問題和技術問題,更需要對廣泛社會問題的考量。環境汙染背後的實質是社會成本和價值的重新分配問題,因而要從社會係統的角度考慮環境監管。並且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環境汙染的源頭在發生改變,監管體係也就應該隨之改變。

還有公共衛生問題,比如SARS、瘧疾、艾滋病等,這是全球化的另一麵。人口流動性的增加加快了疾病傳播,如何控製這些疾病的流行,不僅需要醫生的合作,而且涉及許多移民的工作、生活和環境等問題。我們會麵對許多類似的公共政策問題,解決方法要看曆史因素和經濟發展水平。因此,就要進行國際比較研究。

中國是獨特的。但是,中國也曾經是一個中央計劃經濟國家,有些研究需要與過去同是計劃經濟的中歐和獨聯體國家相比較。與此同時,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和台灣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開始階段農村人口都占很大比重,傳統社會規則是從農業社群中的人際關係生發出來的。這些社會關係不可能一夜之間改變,這種發展形式和西方經濟的發展很不一樣,與俄羅斯等也不太一樣。所以,在麵對這些既有共同點,又有獨特性的問題時,比較研究會很有意思。雖然受製於不同的製度框架,但問題是共同的,比如社會保障、養老金問題和環境問題等。關於社會保障製度的設計,我們可以從新加坡、瑞典和其他國家學到許多經驗。在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與環境的社會衝突方麵,我們可以從日本20世紀60年代後期的環境立法、產業發展協調中學到許多教訓和經驗。所以,對產業發展和環境治理的研究應該是全球化的。

比較經濟製度分析是一種概念工具,有助於理解不同經濟製度如何演化。不同製度可能會融和,可能會繼續保持差異。產業發展和環境治理政策不一定是普世適用的,在某些國家可能容易實施,其他國家也許不行,但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充分利用國際上已有的研究成果,收集和整理這些成果以作進一步的交流,是十分可取的途徑。

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比較、借鑒和學習也成為CIDEG學術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CIDEG理事長陳清泰的倡議,我們決定翻譯並出版這套“CIDEG文庫”,介紹不同國家是怎樣從農業國發展為現代國家的;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是如何處理經濟與環境的矛盾的。這套叢書的內容選擇非常寬泛,包括學術的、非學術的,目的就是給中國的讀者——學生、學者、官員和企業家以及所有對此有興趣的人——提供更多的信息與知識。CIDEG理事和學術委員為文庫提供了第一批書目,並成立了編委會,今後我們還會陸續選擇適當的圖書編入文庫。為此,我們感謝提供出版書目的CIDEG理事和學術委員,以及入選書籍的作者、譯者和編輯們。

而中國對環境治理方麵的研究顯然剛剛開始,中國近年能源消耗的速度遠高於實際經濟增長速度,這種增長是不可能長時間持續的。最近《京都議定書》開始生效,哪些公共政策措施可以控製二氧化碳和其他汙染氣體的排放?建立一個排放權的市場是否對控製尾氣排放有效?如何資助新環境技術的進步?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技術知識,也需要經濟學素養。而建立一個環境監管體係,就不僅僅涉及法律問題和技術問題,更需要對廣泛社會問題的考量。環境汙染背後的實質是社會成本和價值的重新分配問題,因而要從社會係統的角度考慮環境監管。並且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環境汙染的源頭在發生改變,監管體係也就應該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