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權力正是這部分人致富的基礎,他們是不願意放棄的。21世紀以來,尋租活動的製度基礎變得越來越廣大,代表這種利益的人,勢力也變得更為強大,進一步改革一定會碰到這種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
第三是在舊體製和粗放發展方式下積累起來的矛盾和困難。
要在新征程實現全麵深化改革的任務,需要攻堅克難,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來全麵深化改革,毫不動搖地捍衛改革的偉大旗幟,克服意識形態的障礙,克服既得利益的障礙。另外,解決這些問題,要有很高的專業素養,同時還要有巧妙的運作藝術。
積累矛盾待解
多年的體製缺陷和粗放式增長,使得經濟和社會積累很多矛盾和困難,隻有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改革,善於處理實際困難,才能使改革順利進行。
這些矛盾有哪些呢?
第一,粗放增長方式下大量耗費資源,造成資源嚴重短缺,很多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的進口依存度變得非常高。這種粗放的增長模式,造成高耗能,也帶來高汙染,使環境越來越惡化,最突出的表現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土地、空氣、水受到了破壞。
第二,出現需求乏力、增速下降的現象。一方麵貨幣流通總量過大,2001年貨幣流通總量才10多萬億元,現在110萬億元了;另一方麵很多環節表現為需求不足,增速下降。
第三,產能過剩,企業經營困難。大量投資造成兩方麵問題,一方麵是大量投資造成產能增加很快;另一方麵是投資率太高、消費率太低,最終需求不足,現在主要產品幾乎都出現產能過剩。
1958年大煉鋼鐵,年產量從535萬噸增長到1070萬噸,現在鋼的生產能力是10億噸。一個唐山鋼廠的生產能力超過歐洲各國的總量,但是銷不掉,鋼廠普遍虧損,經營困難。鋼鐵剩餘的產能大概為2億噸,有人認為隻要多投資沒有絕對的過剩,其實這種邏輯就是“麵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麵”,結果就是將造成大災難。流動量膨脹得那麼厲害,還繼續膨脹,會造成係統性危機,這在中國曆史上和其他國家曆史上,都發生了不止一次。靠投資驅動一定會造成產能過剩,最好不要發生這種情況,但是發生了就要處理,應該通過市場和競爭的力量消除產能過剩,讓政府起一些輔助的作用。
在宏觀經濟上最突出的問題是國家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率(杠杆率)太高了,主要是國有企業負債和地方政府負債。根據2013年的統計,國民資產負債表或者國家負債表的負債率超過GDP(國內生產總值)的200%。一般認為200%是一個警戒線,存在出現係統性風險的可能性。係統性風險就是市場突然崩潰,因為某些環節上的困難傳導到比較大的領域就會造成整個經濟係統的崩潰。
全麵投資刺激不可取
現在業內對經濟發展有不同的意見,兩種主要的意見是,一種認為應該采取救市的政策,即刺激經濟增長,另一種認為不應該采取強刺激政策。經濟增長速度高低對於大眾的直接影響是就業,通常有一種看法,就業和增長之間是線性的關係,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增長就能增長多少個百分點,有一種固定的比例關係。實際上情況並不是這樣,增長存在結構性問題,在舊的增長模式下,投資主要在重化工業,這些行業就業彈性很低。從各個產業來說,什麼樣的產業就業彈性高?服務業。
現在雖然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了,但是就業情況並沒有惡化。我認為隻要能保就業,增長速度高一點或低一點,關係並不大。
采取放鬆銀根增加投資的刺激政策弊大於利,其好處是能夠提高GDP增長,壞處是妨礙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並使債務進一步積累。流通中的貨幣量已經是GDP的200%了,債務率不能再提高了,繼續提高杠杆率的比例,將對中長期造成更大的風險。正確的方法是在保持國民經濟不至於發生係統性危機的條件下,著力推進改革,隻有改革才能提高效率,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困難。
要防止發生係統性危機應該做一些什麼?
第一,要防止風險積累,盡量釋放現存風險。要停止沒有回報的無效投資,有人說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沒有問題,東西已經存在。這種想法完全不符合經濟學的思考方式,資源是稀缺的,應該盡量放在有效的、能夠有回報的地方,避免做無效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