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雲:“《文心雕龍》諸書,或以魏代文學,與漢不異,不知文學變遷,因自然之勢,魏文與漢不同者蓋有四焉。書檄之文,騁詞以張勢,一也;論說之文,漸事校練名理,二也;奏疏之文,質直而屏華,三也;詩賦之文,益事華靡,多慷慨之音,四也。凡此四者,概與建安以前有異,此則研究者所當知也。”(《中古文學史》)劉氏此論最精。蓋文章之體,各有所宜,至此時而辨別始嚴。魏文帝《典論》文雲:“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兩漢之世,專欲為文人者惟辭賦家耳,若著散文者則以奏疏為最工,此則以政教為本,而非專欲為文者也。故兩漢之世,尚未至於為文學而文學時代。迄乎曹魏,則文學之風始大盛,故論文之篇,子桓子建,均有佳製,非崇尚文學,曷克臻此?以是之故,詩賦之外,宜文宜質,亦極有體裁矣。
第二節 三曹之散文
沈約《宋書·謝靈運傳》雲:“三祖陳王,鹹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三祖者武帝操、文帝丕、明帝睿也。陳王者,陳思王植也。四人之中,以操、丕及植為優。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人,舉孝廉為郎,黃巾起拜騎都尉,曆官至丞相,由魏國公晉封王,諡曰武,子丕受漢碑禪,尊為太祖武皇帝。《魏誌》曰:“漢末天下大亂,豪雄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總禦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士矣。”申商韓白二語,可以見魏武之學術,即可以見魏武之文章,亦足以觀漢魏之際之文風矣。魏武之四言詩,既籠罩一切,於三百篇外獨樹一幟,非漢人步趨三百篇者所能及:其散文亦雄偉悲壯,虎步百代。《一百三家集》有《魏武帝集》一卷。
讓縣自明本誌令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裏,於譙東五十裏,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誌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複不過三千人,此其本誌有限也。
又雲:“《文心雕龍》諸書,或以魏代文學,與漢不異,不知文學變遷,因自然之勢,魏文與漢不同者蓋有四焉。書檄之文,騁詞以張勢,一也;論說之文,漸事校練名理,二也;奏疏之文,質直而屏華,三也;詩賦之文,益事華靡,多慷慨之音,四也。凡此四者,概與建安以前有異,此則研究者所當知也。”(《中古文學史》)劉氏此論最精。蓋文章之體,各有所宜,至此時而辨別始嚴。魏文帝《典論》文雲:“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兩漢之世,專欲為文人者惟辭賦家耳,若著散文者則以奏疏為最工,此則以政教為本,而非專欲為文者也。故兩漢之世,尚未至於為文學而文學時代。迄乎曹魏,則文學之風始大盛,故論文之篇,子桓子建,均有佳製,非崇尚文學,曷克臻此?以是之故,詩賦之外,宜文宜質,亦極有體裁矣。
第二節 三曹之散文
沈約《宋書·謝靈運傳》雲:“三祖陳王,鹹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三祖者武帝操、文帝丕、明帝睿也。陳王者,陳思王植也。四人之中,以操、丕及植為優。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人,舉孝廉為郎,黃巾起拜騎都尉,曆官至丞相,由魏國公晉封王,諡曰武,子丕受漢碑禪,尊為太祖武皇帝。《魏誌》曰:“漢末天下大亂,豪雄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總禦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士矣。”申商韓白二語,可以見魏武之學術,即可以見魏武之文章,亦足以觀漢魏之際之文風矣。魏武之四言詩,既籠罩一切,於三百篇外獨樹一幟,非漢人步趨三百篇者所能及:其散文亦雄偉悲壯,虎步百代。《一百三家集》有《魏武帝集》一卷。
讓縣自明本誌令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裏,於譙東五十裏,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誌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複不過三千人,此其本誌有限也。
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憯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製,兩婦預爭為皇後。誌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擒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荊州。孤複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誌,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入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嚐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植兄弟,過於三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