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馬
不管多麼貧窮,每個阿拉伯人總有一匹屬於自己的馬。長久與馬為伴的生活,讓阿拉伯人深刻領悟到,母馬的耐力遠比公馬強。不管是辛勤勞作,還是忍饑挨餓,母馬都挺得住,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所以阿拉伯人通常都騎母馬。母馬十分溫順,常常成群地生活在一起,一連數日無人看管,它們之間也從不打架,不會傷及彼此一分一毫。阿拉伯人生活在帳篷中,所以帳篷自然而然也就成了馬兒的棲息地。母馬和小馬仔,主人和他的妻兒們,就這樣混雜地睡在同一個帳篷下。小孩子們常常躺在母馬或小馬仔的身子上、脖子上睡覺,一點兒也不感到別扭。這些馬兒盡量保持同一個姿勢,不敢動彈,生怕影響或碰傷孩子們。這些母馬早就習慣了與人親密相處,甚至對於人們的百般戲弄也照樣可以忍受。
阿拉伯人是從不打馬的。他們對馬非常友善,會和馬談心,同馬講道理,愛撫它們的頭,打理它們的鬃毛。他們對馬無比關心,總讓馬緩步慢行,除非到了緊要關頭,否則絕不使用馬刺。每天早間晚間,阿拉伯人都會悉心為馬梳刷,清洗它們的四肢、鬃毛和尾巴,使它們身上不落一絲灰塵。馬尾留得很長,但很少用梳子打理,以防弄斷了鬃毛,阿拉伯人總是小心翼翼為馬梳洗,梳洗以後的阿拉伯馬神采奕奕。
阿拉伯馬中等個頭,不胖,體型勻稱,四肢靈活,反應敏捷,隻要馬蹬腳一靠近它們的兩肋,它們便立刻飛奔起來,越過樹籬,越過溝壑,速度飛快,超乎想象,仿佛一隻隻敏捷的牡鹿,又好像是一支支離弦的箭。不過,如果騎手一不小心摔了下來,不管當時跑得多麼快,訓練有素的阿拉伯馬總能在第一時間戛然止步。
整個白天,阿拉伯馬吃不到任何食物,隻能喝兩到三次水,隻有快要日落時,阿拉伯人才會將一個裝有半鬥大麥的袋子係在它們脖子上,到第二天清晨大麥全部吃完時,才將這個袋子解開。三月時節,萬物複蘇,河水解凍,青草肥沃,阿拉伯人便放它們出去啃青,等到春天遠去,才將它們牽了回來。在一年中其他的日子裏,這些馬兒既吃不到青草,也吃不到幹草,就連麥稈也很少可以見到,這時大麥便成了它們唯一的食物。
小馬仔在十個月或一歲大的時候,阿拉伯人會為它們剪去鬃毛,以便它們的鬃毛長得又長又密,等它們兩歲或兩歲半的時候,就可以充當人們的坐騎了。到了這時,阿拉伯人就會給它們裝鞍上轡。此後的每一日,阿拉伯馬便身負鞍轡,從早到晚候在阿拉伯人的帳篷外,等待阿拉伯人一次一次的遠征和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