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文化記憶的傳遞
為什麼一些記憶值得人們去珍視?
為什麼一段曆史總被人們說起?
為什麼一種懷念總是遊蕩在一些人的情感裏?
我們的記憶其實是曆史中的一種碎片,看起來似乎很完整,然而是什麼在串起它,並深入我們的內心,總也揮之不去。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現實的存在,也是曆史的一種懷念與情緒。
2005年《故宮》播出時,我曾經寫下這樣的話:“就電視創作領域而言,我們試圖改變些什麼;就文化傳承而言,我們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一分子。”2009年我們的願望再一次得到了延續,這就是電視紀錄片《台北故宮》的誕生。從《故宮》到《台北故宮》就像一個文化工程的傳遞。
用電視紀錄片的形式來表現台北故宮,實際上是在表達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切和了解,並把這個過程中的收獲通過紀錄片傳遞出去。而用文字的書寫則是試圖讓更多的人解讀那些久遠曆史帶來的一些文化行為的信息。
六十多年前,中國內地的那場戰爭使60多萬件的珍寶漂洋過海,到台灣這塊土地上,幾經顛沛流離。在台灣的基隆海港,台中的山村北溝,台北的外雙溪,都曾留下這些珍寶的足跡,本書不僅僅記錄那一件件國寶的運離、遷轉、顛沛,展示它們曾經的傳奇和現在的精彩,而且要講述一些震蕩中國人心靈和情感的故事,更要表達一些隱藏在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某些可以撥動起來的心結,某些你不得不麵對的真相。
這些記憶和敘述不僅僅是海峽這邊內地人的記憶,也是海峽對岸台灣人的記憶,也是全球華人的共同記憶和情懷。
現在人們似乎更多地關注這些珍寶的經濟價值,它如何珍貴、多麼舉世罕見,然而我們是否認真評估過,它們所具有的中國人千年來堅守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趣味的價值。那些繪畫、書法、瓷器、玉石中,所蘊含的高遠、悠深、清逸的品格和意境;那些我們曾經擁有過的鮮活的生命和人性,才是我們更要去珍視和保護的。器物的消失,可以再造,精神的破損和消亡還可以再造嗎?
希望這本書能給您帶來真實、自然、親切之感,能讓您安靜下來細細品味中國人曾經擁有的藝術精神與人文故事,更希望它能對兩岸的理解、交流、和諧有一些積極之用。
讓自己的心緒慢下來之後進入這些記憶的碎片吧,其中有優美,也有傷感;還有心弦一動後的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