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話說“朝三暮四”(1 / 1)

類似的現象多矣:“無中生有”語出《老子》,本來是老子的大道,叫作“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現今含義則指類似造謠生事的製造謊言、是非乃至冤案,百分之百的貶詞。“左右逢源”本來是褒義,形容學習上的一種融會貫通、無往而不利的狀況。現在呢,當然是指一種狡猾的類似兩麵派的為人處世了。“空洞無物”語出《世說新語.排調》:“王承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無物,但容卿數百人。’”看,這裏的“空洞無物”指的是一種寬闊的胸懷,一種大容量,又幽默詼諧,又充滿自信、恢宏得意。如今的人們多實在,空洞無物嘛,那當然是沒有內容的空架子啦……

成語含義的演變告訴我們:第一,望文生義的確是人們容易犯的一種老毛病,是一種習慣甚至一種“傳統”。現今不僅對成語,對外來語、對新術語的望文生義亦多之矣,甚至給人以辨不勝辨,正(名)不勝正之感。但即使已經是“辨不勝辨,正不勝正”了,我們仍然不可不察,以免輕易上當。第二,在普及一個文學故事、一段掌故、一個說法的時候,確實會產生去精取粗、去深取淺的情形,就是說,所謂自然淘汰,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優勝劣汰,還有一種是淺勝深汰。第三,約定俗成,成語含義的演變在所難免,考證得再好也難於(也不必要)重新改變成語的用法,用不著去糾正、去抬杠。例如,筆者寫此小文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表示自己“無中生有”而又“空洞無物”。

至於說到“朝三暮四”的齊物思想,倒又使筆者聯想到英國名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格列佛遊記》中講述一個地方由於吃煮雞蛋是應該先磕破雞蛋殼的大頭還是先磕破雞蛋殼的小頭之爭而搞得兩派對立,內亂不已。筆者恰恰是在“文化大革命”兩派鬥爭的高潮看這一段的,讀完了,頗有些不敢回味的戒心,這個故事當然比“朝三暮四”的故事挖苦多了,抑或“朝三暮四”的故事更尖酸?反正作家是確實有點缺德的,他們自己未必免俗,偏又伶牙俐齒地把一些“俗”給捅了個不亦樂乎。

類似的現象多矣:“無中生有”語出《老子》,本來是老子的大道,叫作“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現今含義則指類似造謠生事的製造謊言、是非乃至冤案,百分之百的貶詞。“左右逢源”本來是褒義,形容學習上的一種融會貫通、無往而不利的狀況。現在呢,當然是指一種狡猾的類似兩麵派的為人處世了。“空洞無物”語出《世說新語.排調》:“王承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無物,但容卿數百人。’”看,這裏的“空洞無物”指的是一種寬闊的胸懷,一種大容量,又幽默詼諧,又充滿自信、恢宏得意。如今的人們多實在,空洞無物嘛,那當然是沒有內容的空架子啦……

成語含義的演變告訴我們:第一,望文生義的確是人們容易犯的一種老毛病,是一種習慣甚至一種“傳統”。現今不僅對成語,對外來語、對新術語的望文生義亦多之矣,甚至給人以辨不勝辨,正(名)不勝正之感。但即使已經是“辨不勝辨,正不勝正”了,我們仍然不可不察,以免輕易上當。第二,在普及一個文學故事、一段掌故、一個說法的時候,確實會產生去精取粗、去深取淺的情形,就是說,所謂自然淘汰,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優勝劣汰,還有一種是淺勝深汰。第三,約定俗成,成語含義的演變在所難免,考證得再好也難於(也不必要)重新改變成語的用法,用不著去糾正、去抬杠。例如,筆者寫此小文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表示自己“無中生有”而又“空洞無物”。

至於說到“朝三暮四”的齊物思想,倒又使筆者聯想到英國名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格列佛遊記》中講述一個地方由於吃煮雞蛋是應該先磕破雞蛋殼的大頭還是先磕破雞蛋殼的小頭之爭而搞得兩派對立,內亂不已。筆者恰恰是在“文化大革命”兩派鬥爭的高潮看這一段的,讀完了,頗有些不敢回味的戒心,這個故事當然比“朝三暮四”的故事挖苦多了,抑或“朝三暮四”的故事更尖酸?反正作家是確實有點缺德的,他們自己未必免俗,偏又伶牙俐齒地把一些“俗”給捅了個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