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墳》《熱風》《華蓋》各集到《野草》,可以搜索得出這個戰士先是怎樣與世作戰,而到後又如何在衰老的自覺情形中戰栗與沉默。他如一般有思想的人一樣,從那一個黑暗而感到黑暗的嚴肅;也如一般有思想的人一樣,把希望付之於年青人,而以感慨度著剩餘的每一個日子了。那裏有無可奈何的,可憫惻的,柔軟如女孩子的心情,這心情是憂鬱的女性的。青春的絕望,現世的夢的破滅,時代的動搖,以及其他糾紛,他無有不看到感到;他寫了《野草》。《野草》有人說是詩,是散文,那是並無多大關係的。《野草》比其他雜感稍稍不同,可不是完全任性的東西。在《野草》上,我們的讀者,是應當因為明白那些思想的蛇繚繞到作者的腦中,怎樣的苦了這“戰士”,把他的械繳去,被幽囚起來,而錮蔽中聊以自娛的光明的希望,是如何可憐的付之於年青時代那一麵的。

懂到《野草》上所纏縛的一個圖與生存作戰而終於用手遮掩了雙眼的中年人心情,我們在另外一些過去一時代的人物,在生存中多悲憤,任性自棄,或故圖違反人類生活裏所有道德的秩序,容易得到一種理解的機會。從生存的對方,衰老與死亡,看到敵人所持的兵刃,以及所掘的深阱,因而更堅持著這生,頑固而謀作一種爭鬥,或在否定裏謀解決,如釋迦牟尼,這自然是一個偉大而可敬佩的苦戰。同樣看到了一切,或一片,因為民族性與過去我們哲人一類留下的不健康的生活觀念所影響,在找尋結論的困難中,跌到了酒色聲歌各樣享樂世道裏,消磨這生的殘餘,如中國各樣古往今來的詩人文人,這也仍然是一種持著生存向前而不能,始反回毀滅那一條路的勇壯的企圖。兩種人皆是感著為時代所帶走,由舊時代所培養而來的情緒不適宜於新的天地,在積極消極行為中向黑暗反抗,而那動機與其說是可敬可笑,倒不如一例給這些人以同樣憐憫為恰當的。因為這些哲人或名士,那爭鬥的情形,仍然全是先屈服到那一個深阱的黑暗裏,到後是恰如其所料,跌到裏麵去了。

同死亡衰老作直接鬥爭的,在過去是道教的神仙,在近世是自然科學家。因為把基礎立在一個與詩歌同樣美幻的唯心的抽象上麵努力,做神仙的是完全失敗了。科學的發明,雖據說有了可驚的成績,但用科學來代替那不意的神跡,反自然的實現,為時仍似乎尚早。在中國,則知識階級的一型中,所謂知識階級不缺少紳士教養的中年人,對過去的神仙的夢既不能作,新的信賴複極缺少,在生存的肯定上起了惑疑,而又缺少墮入放蕩行為的方便,終於彷徨無措,仍然如年紀方在二十數目上的年青人的煩惱,任性使氣,睚眥之怨必報,多疑而無力向前,魯迅是我們所知道見到的一個。

從《墳》《熱風》《華蓋》各集到《野草》,可以搜索得出這個戰士先是怎樣與世作戰,而到後又如何在衰老的自覺情形中戰栗與沉默。他如一般有思想的人一樣,從那一個黑暗而感到黑暗的嚴肅;也如一般有思想的人一樣,把希望付之於年青人,而以感慨度著剩餘的每一個日子了。那裏有無可奈何的,可憫惻的,柔軟如女孩子的心情,這心情是憂鬱的女性的。青春的絕望,現世的夢的破滅,時代的動搖,以及其他糾紛,他無有不看到感到;他寫了《野草》。《野草》有人說是詩,是散文,那是並無多大關係的。《野草》比其他雜感稍稍不同,可不是完全任性的東西。在《野草》上,我們的讀者,是應當因為明白那些思想的蛇繚繞到作者的腦中,怎樣的苦了這“戰士”,把他的械繳去,被幽囚起來,而錮蔽中聊以自娛的光明的希望,是如何可憐的付之於年青時代那一麵的。

懂到《野草》上所纏縛的一個圖與生存作戰而終於用手遮掩了雙眼的中年人心情,我們在另外一些過去一時代的人物,在生存中多悲憤,任性自棄,或故圖違反人類生活裏所有道德的秩序,容易得到一種理解的機會。從生存的對方,衰老與死亡,看到敵人所持的兵刃,以及所掘的深阱,因而更堅持著這生,頑固而謀作一種爭鬥,或在否定裏謀解決,如釋迦牟尼,這自然是一個偉大而可敬佩的苦戰。同樣看到了一切,或一片,因為民族性與過去我們哲人一類留下的不健康的生活觀念所影響,在找尋結論的困難中,跌到了酒色聲歌各樣享樂世道裏,消磨這生的殘餘,如中國各樣古往今來的詩人文人,這也仍然是一種持著生存向前而不能,始反回毀滅那一條路的勇壯的企圖。兩種人皆是感著為時代所帶走,由舊時代所培養而來的情緒不適宜於新的天地,在積極消極行為中向黑暗反抗,而那動機與其說是可敬可笑,倒不如一例給這些人以同樣憐憫為恰當的。因為這些哲人或名士,那爭鬥的情形,仍然全是先屈服到那一個深阱的黑暗裏,到後是恰如其所料,跌到裏麵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