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教堂(1 / 2)

其實,當著眾人的麵,宣告對婚姻的承諾,是要憑藉心靈深處的愛和勇氣的。在西歐,新人要麵對耶穌那雙洞若觀火的雙目。即使想把謊言說的像真的那樣,也得承受內心的煎熬。對神可能給予的懲罰也是心有餘悸。所以,教堂的婚禮大可以聞其聲,觀其心。

感歎中國舊式婚禮的繁文縟節,反觀我們現代的婚禮竟是那般匆促,簡單,甚至潦草。有人說:結一次婚,不亞於脫一層皮。沒了規範的儀式,倒是在籌劃宴請賓客中疲憊不堪。婚姻從一開始就打下了不勝其煩的烙印。新人向對方作出公開承諾,已經沒有場合,沒有契機,更沒有心情。新人在眾人熱鬧我獨累中步入婚姻的圍城。

據悉,大城市一些年輕人開始向往在教堂舉行婚禮了。即使不在教堂,新娘一改紅妝豔裹為潔白婚紗也似乎成為一種時尚。我不知道這是中西合璧的一種改良,還是數祖忘典的退化。有一點倒是可以肯定的,我們的新人希望婚禮給婚姻提供一個承諾的平台。不排除花前月下的誓言已使耳朵長繭,但是,私下可以指天發誓,也可以在光天化日下不露痕跡地毀約,這就是公開承諾公信公證的魅力,也是人天真地希望通過婚禮為婚姻求得高枕無憂的緣起。

我就是帶著某種遺憾和渴望走入哈爾濱的聖·索菲亞教堂的。盡管這是一次工作性的造訪。

身居武漢,聽人說一些過去的租界也是教堂林立。可我一直無緣前去禮拜。一是苦於生計勞頓,無暇他顧。二是潛意識裏總覺得不能一個人去教堂,否則就有去懺悔去贖罪的嫌疑。竊以為目前為止,俯仰都無愧於天地,尚用不著去向誰悔過。教堂雖然占地不多,卻是凡人靠近神,與神對話的地方,所以,一個人進到空寂卻浩瀚的教堂,仿佛一腳踏入混茫的天宇,未免反襯出小人兒的孤獨。

聖·索菲亞教堂始建於1907年,是東正教的大教堂。原是全木結構,1912年改為磚木結構。1923年在舊址重建,1932年建成,屬拜占廷建築藝術風格。整個教堂緊湊迭宕,主體建築像安詳的聖母懷抱著左右前三方受難的聖子。高低錯落,嚴謹雅致。最高的主體建築最醒目的是墨綠色的寶葫蘆似的房頂,插著金黃色的十字架。左右前三麵的建築結構一致,隻是兩側稍矮些,都是棱形的綠色瓊頂,也都插著金黃色的十字架。正麵穹形的正門上方高懸著耶穌手持《聖經》的巨幅照片。褐色的牆壁上隨處可見十字架形的裝飾圖形。看到這麼多規整的十字架,讓我的心情頗為沉重。來拯救苦難的耶穌自己首先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是神成為至人的必經之路,還是人間與天堂苦難的輪回?人來這世上就注定了要經受苦難的煉獄嗎?人隻有經曆了苦難的的磨礪,才能成為救贖他人的神嗎?

其實,當著眾人的麵,宣告對婚姻的承諾,是要憑藉心靈深處的愛和勇氣的。在西歐,新人要麵對耶穌那雙洞若觀火的雙目。即使想把謊言說的像真的那樣,也得承受內心的煎熬。對神可能給予的懲罰也是心有餘悸。所以,教堂的婚禮大可以聞其聲,觀其心。

感歎中國舊式婚禮的繁文縟節,反觀我們現代的婚禮竟是那般匆促,簡單,甚至潦草。有人說:結一次婚,不亞於脫一層皮。沒了規範的儀式,倒是在籌劃宴請賓客中疲憊不堪。婚姻從一開始就打下了不勝其煩的烙印。新人向對方作出公開承諾,已經沒有場合,沒有契機,更沒有心情。新人在眾人熱鬧我獨累中步入婚姻的圍城。

據悉,大城市一些年輕人開始向往在教堂舉行婚禮了。即使不在教堂,新娘一改紅妝豔裹為潔白婚紗也似乎成為一種時尚。我不知道這是中西合璧的一種改良,還是數祖忘典的退化。有一點倒是可以肯定的,我們的新人希望婚禮給婚姻提供一個承諾的平台。不排除花前月下的誓言已使耳朵長繭,但是,私下可以指天發誓,也可以在光天化日下不露痕跡地毀約,這就是公開承諾公信公證的魅力,也是人天真地希望通過婚禮為婚姻求得高枕無憂的緣起。

我就是帶著某種遺憾和渴望走入哈爾濱的聖·索菲亞教堂的。盡管這是一次工作性的造訪。

身居武漢,聽人說一些過去的租界也是教堂林立。可我一直無緣前去禮拜。一是苦於生計勞頓,無暇他顧。二是潛意識裏總覺得不能一個人去教堂,否則就有去懺悔去贖罪的嫌疑。竊以為目前為止,俯仰都無愧於天地,尚用不著去向誰悔過。教堂雖然占地不多,卻是凡人靠近神,與神對話的地方,所以,一個人進到空寂卻浩瀚的教堂,仿佛一腳踏入混茫的天宇,未免反襯出小人兒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