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聯儲銀行有意將總部設在遠離華爾街其他銀行的地方,在作用和外觀上該行也與別的銀行有明顯區別。作為目前聯邦儲備銀行12個地區分行中最大也最重要的銀行——與地處華盛頓的聯邦儲蓄委員會(Federal rerve Board)以及6200家商業銀行成員共同組成了美國聯邦儲備係統(the Federal Rerve System)——紐約聯儲銀行是美國中央銀行機構最重要的“操作杆”。其他大多數國家都隻有一個中央銀行,如英格蘭銀行(the Bank of England)、法蘭西銀行(the Bank of France)等等,而非一套由此類銀行形成的網絡。不過,所有國家的中央銀行都同樣有著兩大目標:一是通過調控本國貨幣供給保證貨幣處於健康狀態,方法可以是調整貨幣寬鬆政策或借貸難度;二是在必要的時候捍衛本國貨幣相對他國貨幣的價值。為了達到第一個目標,紐約聯儲銀行與總行以及另外11家兄弟銀行合作,周期性地調整一些貨幣限製政策,其中最明顯的(盡管並不一定最重要)是調整給其他銀行的借貸利率。至於第二個目標,基於傳統及其在本國和國際金融中心中所處的地位,紐約聯儲銀行成為了聯邦儲備係統和美國財政部(United States Treasury)處理國際事務的唯一代表。因此,紐約聯儲銀行肩負著捍衛美元的主要責任。這些責任在1968年貨幣大危機期間尤為沉重。另外,由於捍衛美元有時候也需要捍衛其他貨幣,這些責任在過去的三年半內也很沉重。
紐約聯儲銀行肩負著捍衛國家利益的重任(實際上也沒其他目標),顯然與其兄弟銀行同為政府的左膀右臂。可在自由企業陣營裏,它卻也有著一席之地,就像將雙腿一條伸向政府、一條伸向企業,以某些人稱為典型美國時尚的方式左右逢源。盡管履行著政府機構的職責,紐約聯儲銀行的股票卻歸全國各個成員銀行私人所有。依據法律,銀行每年給他們發放6%的分紅。盡管該行高管要進行聯邦就職宣誓,但他們卻不由美國總統任命,甚至也不由聯邦儲蓄委員會任命,而是由該行自己的董事會選舉產生。他們的工資不由聯邦政府發放,而是來自銀行自己的收入。不過收入——雖然總是源源不斷、讓人高興——完全不是該行追求的目標,如果支付費用和紅利後還有剩餘,剩餘的收入就會自動上繳給美國財政部。一家銀行不以盈利為目標,這與華爾街的習俗格格不入,且這種態度讓聯邦儲備銀行人員擁有了獨特且富有優勢的社會地位。因為他們的銀行畢竟是一家銀行,一家能盈利的私人銀行,他們不像一般政府官員那樣會被解雇。相反,他們擁有著超脫貪婪泥潭的眼光,這讓他們有資格被稱為華爾街銀行業的智者,甚至貴族。
紐約聯儲銀行有意將總部設在遠離華爾街其他銀行的地方,在作用和外觀上該行也與別的銀行有明顯區別。作為目前聯邦儲備銀行12個地區分行中最大也最重要的銀行——與地處華盛頓的聯邦儲蓄委員會(Federal rerve Board)以及6200家商業銀行成員共同組成了美國聯邦儲備係統(the Federal Rerve System)——紐約聯儲銀行是美國中央銀行機構最重要的“操作杆”。其他大多數國家都隻有一個中央銀行,如英格蘭銀行(the Bank of England)、法蘭西銀行(the Bank of France)等等,而非一套由此類銀行形成的網絡。不過,所有國家的中央銀行都同樣有著兩大目標:一是通過調控本國貨幣供給保證貨幣處於健康狀態,方法可以是調整貨幣寬鬆政策或借貸難度;二是在必要的時候捍衛本國貨幣相對他國貨幣的價值。為了達到第一個目標,紐約聯儲銀行與總行以及另外11家兄弟銀行合作,周期性地調整一些貨幣限製政策,其中最明顯的(盡管並不一定最重要)是調整給其他銀行的借貸利率。至於第二個目標,基於傳統及其在本國和國際金融中心中所處的地位,紐約聯儲銀行成為了聯邦儲備係統和美國財政部(United States Treasury)處理國際事務的唯一代表。因此,紐約聯儲銀行肩負著捍衛美元的主要責任。這些責任在1968年貨幣大危機期間尤為沉重。另外,由於捍衛美元有時候也需要捍衛其他貨幣,這些責任在過去的三年半內也很沉重。
紐約聯儲銀行肩負著捍衛國家利益的重任(實際上也沒其他目標),顯然與其兄弟銀行同為政府的左膀右臂。可在自由企業陣營裏,它卻也有著一席之地,就像將雙腿一條伸向政府、一條伸向企業,以某些人稱為典型美國時尚的方式左右逢源。盡管履行著政府機構的職責,紐約聯儲銀行的股票卻歸全國各個成員銀行私人所有。依據法律,銀行每年給他們發放6%的分紅。盡管該行高管要進行聯邦就職宣誓,但他們卻不由美國總統任命,甚至也不由聯邦儲蓄委員會任命,而是由該行自己的董事會選舉產生。他們的工資不由聯邦政府發放,而是來自銀行自己的收入。不過收入——雖然總是源源不斷、讓人高興——完全不是該行追求的目標,如果支付費用和紅利後還有剩餘,剩餘的收入就會自動上繳給美國財政部。一家銀行不以盈利為目標,這與華爾街的習俗格格不入,且這種態度讓聯邦儲備銀行人員擁有了獨特且富有優勢的社會地位。因為他們的銀行畢竟是一家銀行,一家能盈利的私人銀行,他們不像一般政府官員那樣會被解雇。相反,他們擁有著超脫貪婪泥潭的眼光,這讓他們有資格被稱為華爾街銀行業的智者,甚至貴族。
銀行的下方躺著黃金——這裏仍是名義上安放所有錢財的地方,盡管最近多次金融震蕩讓此處不祥地顫抖。1968年3月,超過13000噸黃金靜靜地躺在此處,總價值逾130億美元,超過自由世界全部貨幣性黃金總值的四分之一。這些黃金躺在自由街地下76英尺、低於海平麵50英尺的地下室內,如果沒有建造排水泵係統將原本流過梅登巷的溪流改道,這裏本該被水淹沒。19世紀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沃爾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曾經對朋友提到,以前當他心情低落時,來到銀行地下並“把手浸沒到一堆金鎊中”,他就能高興起來。盡管走到地下室並看一看聯邦儲備銀行的黃金至少也算是一次刺激的體驗——現在這些黃金不再是金鎊的模樣,而是牆磚般大小和形狀的金條,沉悶地閃著光——但是連信譽最佳的到訪者也不被允許把手浸沒其中。一方麵,這些金條每塊都重達28磅,所以並不適合浸手。另一方麵,這些金條沒有一條屬於聯邦儲備銀行或美國。美國全部的黃金都保存在諾克斯堡(Fort Knox)、紐約金銀檢驗所(New York Assay Office)或各個造幣廠。聯邦儲備銀行儲存的黃金屬於美國以外的大約70個國家,其中存放量最大的是歐洲,這些國家覺得把自己大量的黃金儲存在這裏十分方便。起初在二戰時期,這些國家中的大多數把黃金儲存在這兒是為了護其周全。二戰結束後,法國以外的一眾歐洲國家不僅將以前的黃金繼續留在了紐約,而且隨著經濟的複蘇,還增加了在紐約存儲的黃金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