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她總是感覺很餓——焦慮症(1 / 1)

為什麼她總是感覺很餓——焦慮症

已到天命之年的唐娜得了一種怪病——一聽到“餓”字,她就會立刻覺得自己餓得“前胸貼後背”,盡管兩小時前她剛吃過飯。

唐娜退休後不久,就得了這種怪病,一天吃十幾頓飯依然感覺饑腸轆轆。“感到餓就吃,才吃一點兒馬上就不餓了,過一會兒,又感到餓。”唐娜痛苦地說道。

隨著時間的推移,唐娜饑餓感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她四處求醫,有醫生認為她患了胃潰瘍,但檢查結果卻一切正常。

日子一天天過去,唐娜的饑餓感也越來越強烈,已經達到了隻要別人一說“餓”字,她就會焦慮得“頭發都豎立起來”的狀態。最終,她向心理醫生尋求幫助。經過心理專家診斷,唐娜患的是非常嚴重的焦慮障礙,主要是對“餓”很敏感,產生了焦慮心理。事實上,她並不是真的餓,隻是心理上覺得自己餓,所以她總是一餓就吃,一吃就飽,每次食量隻有一點點。

確診後,心理專家用特殊治療方案對她進行治療,一周後,唐娜的饑餓感不再那麼強烈;兩周後,饑餓感得到初步緩解;到了第三周,唐娜和“饑寒交迫”的日子徹底告別了。

焦慮可以說是當今社會的文明病,導致其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作壓力、人際關係障礙、經濟問題、孤獨、交通阻塞,等等。由於飽受生活壓力與困擾,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或多或少地感到緊張、焦慮。長期的緊張會引起焦慮,而焦慮是肌體麵對危險時采取的準備方式,但當不存在某種危險而焦慮發生或焦慮過度時,就是一種病態,它會對人的健康帶來損害。

有研究指出,最常引起精神焦慮不安的原因是配偶及親人死亡,其次是離婚、婚姻不美滿及生病。一個人所受的刺激與打擊愈多,愈容易發病。其實緊張與焦慮本身無害,可怕的是心理長期處於此種狀態所帶來的沮喪與痛苦,它可導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輕者包括疲勞、頭痛、背痛、胃灼熱、消化不良、下痢、憩室炎、失眠甚至掉頭發。重者可產生酸血症、局部性回腸炎、憂鬱症、高血壓、高膽固醇、免疫係統衰弱、癌症、陽痿、胰髒毛病、潰瘍。如果產生這些症狀的緊張與焦慮未被善加處理,還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疾病。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指出,焦慮症是心理原因所致,因此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非常重要。

戰勝焦慮的方法之一是客觀冷靜地分析、評估自己所處的境遇。確定和估計一下可能發生的最糟糕的結果。通過分析,患者會發現最壞的結果仍是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總有辦法去解決問題,那麼如果壞事真的發生了,患者也可以承受並戰勝它。通過這種方法可有效緩解壓力,減輕焦慮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