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裂縫(上)(2 / 2)

終於,監察局就鄖陽大橋工程質量問題,開始與市交通局“交換意見”。

市交通局局長賈衛平親自接待了監察局的同誌,還請來局裏的工程師們給監察局的同誌解釋:其實他們已經知道鄖陽大橋出現輕微裂縫的事,經過評估,短期內不會影響使用,當然,市局也會加強監測,一旦出現更大的裂縫,將及時安排修複。

至於一座新橋為什麼這麼快就出現了裂縫,交通局的答複是:“這個情況比較複雜,有可能是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結構存在一點問題;也有可能是最近有超重車輛通過,把橋麵壓壞了;還有可能是地基問題,或者施工過程中模具變形,等等吧,各種可能性都有,一下子很難作出明確的結論。”

工程師們還一再強調:“裂縫是有,但這是屬於比較輕微的,其實,公路也好,橋梁也好,經常會遇到裂縫,比這嚴重的裂縫多的是。”

監察局提出:“那你們能不能寫出一個書麵的說明?”

“可以,可以。”

隨後,交通局還真提交了一個關於鄖陽大橋橋麵出現輕微裂縫的書麵說明,跟口頭解釋的差不多,輕描淡寫。

拿到這份說明後,市紀委副書記兼監察局局長嚴國棟向胡晨陽彙報了調查情況。

看了交通局寫的那份“說明”,胡晨陽道:“這種情況,還是要聽專家的,這樣,我介紹一個人,他是橋梁專家,你們可以向他谘詢一下。”

胡晨陽介紹的人,是贛源省交通廳原總工程師譚文啟。之所以要到贛源省去請人做鑒定,也是考慮到鄂省交通廳可能跟鄖城市交通局之間有些複雜關係,找他們鑒定,不但可能會打馬虎眼,甚至可能通風報信。

所以,監察局派了兩人專程赴洪都市找到譚文啟,譚文啟反複看過錄像,又看了市交通局寫的說明,道:“首先,裂縫不大可能是大貨車壓的;也不可能是地基問題,真要是地基問題,裂縫是不規則的,而這個裂縫很規則。從目前的裂縫看,是比較典型的混凝土結構問題,說白了,是工程質量不過關的問題。至於橋墩有沒有問題,那要到現場去檢測。”

譚文啟還說:“其實,這個結論並不難得出。”

結論不難得出,為什麼市交通局卻會出具一個含混不清、輕描淡寫的說明呢?他們想掩蓋什麼呢?

……

請教了譚文啟,監察局心裏更有數了,經過調查,大橋工程的施工單位是省裏一個頗有實力的建設公司承建的,而預製構件廠背後真正的老板,就是黃明麗。

還有人反映:黃明麗其實就是市交通局局長賈衛平的情婦,而且,這個黃明麗恐怕還不隻是賈衛平一個人的情婦。

監察局在暗中調查預製構件廠的事,還是有人知道了,此時,有一個關鍵的人站了出來,他便是市交通局政策法規科科長高治雲。

據高治雲反映,鄖陽大橋雖然也搞了所謂“招標”,但早已“內定”,條件之一,就是施工單位全部使用“光明預製構件廠”生產加工的水泥構件,而這個預製構件廠是黃明麗在幕後當老板,其實,這麼多年來,交通口很多工程,黃明麗都插了一杠子,有些活她自己幹不了,便幫別人攬活,從中拿好處費。

在賈衛平授意下,交通局很多所謂“招標”,其實都是走過場。

高治雲到底是交通局內部的人,以前,大家隻知道建橋期間,橋頭附近的確是有個預製構件廠,但那個廠子也不對外營業,好象也從來沒掛過什麼廠牌,有人還以為是施工單位自己搞的呢,現在,讓高治雲一說,才知道那個構件廠原來名叫“光明預製構件廠”。

再到市工商局一查,果然是有過一個“光明預製構件廠”,法人代表是一個名叫範成江的人,男,六十二歲。再一細查,範成江是黃明麗的舅舅。

這樣一來,黃明麗已經浮出水麵。

高治雲為什麼要站出來搞賈衛平呢?

原來,高治雲曾經擔任市交通局規劃建設科科長,這是一個最有實權的部門。賈衛平上任後,因為在一些問題上對高治雲不滿意,便將其調整到了“政策法規科”。

高治雲從一個炙手可熱的崗位調整到了一個沒什麼實權的科室,自然是積了一肚子怨氣,一度都想辭職下海,跟人合夥搞公司去,是王副局長勸他先忍耐一下,等待機會。

現在,市監察局在調查新橋裂縫的事,這讓王副局長和高治雲都覺得:機會來了。

王副局長的意思:自己也是班子成員,不好直接出來說話,老高你是科長,你出來說話,上麵一是比較重視,二也不會覺得你有什麼個人企圖。

當然,王副局長也暗示:如果自己能說上話,肯定會重用他。

權衡利弊,高治雲決定賭上一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