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5200
第十一章 感悟縣誌(下)
前麵兩位,黃庭堅、章鑒,都是德修籍人士,按“流官”製度,隻能在外為官。(Www.XuNshu.Org 尋書網 書友群:141397809)
那麼,曆史上那些曾經主政德修的官員中,出過什麼頗有政績、民望的清官、好官呢?
還真有一個。
這位官員是近代官員了,叫吳寶炬,曾任德修縣“知事”,此人自幼亡父喪母,15歲才開始有機會讀書,極為刻苦,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院試考獲第一名,入“兩湖書院”讀書時,被鄂省軍政大員張之洞選入“將弁學堂”。辛亥**時期,吳寶炬任江陰軍政府參謀總長,被民國副總統黎元洪聘為顧問。
再後來,吳寶炬出任地方官員,十幾年間竟然先後出任十二個地方的“知縣”,不升也不降。
為什麼不升?因為不肯同流合汙。
為什麼不降?因為官聲斐然。
吳寶炬隨身攜帶自刻的“受賄天誅”的圖章,蓋在他經辦的一切文稿上以自警。十多年間在知事任內審結民間疑難案件三千多件,多能秉公明斷,深受百姓愛戴。
“受賄天誅”,時時警醒,好一個難得的清官
吳寶炬在德修知事任內留下了許多政績,被老百姓呼為“清官”、“好官”。《德修縣誌》載:“公起於田間,洞悉民間疾苦,平時下鄉僅輿夫二人,隨從一人。督鏟煙苗,踏入人跡不到之處。他一生留下各縣德政,老百姓為他立生祠、德政碑、紀念亭,有花開十二縣之譽。”
“花開十二縣”,處處留美名,這種人,在官場上,那不叫“混”,那是真叫為民作主啊。
……
回過頭來,胡晨陽看了德修縣的“曆史沿革”。
德修曆史悠久,商封艾侯國,春秋為艾邑,先後屬吳、楚、越管轄。曆上有過很多種稱呼,1914年首次更名為德修縣,沿襲至今。
在唐、宋二代,德修縣就是“泱泱大縣”。
何謂“泱泱”?深遠廣大的意思。一般都說“泱泱大國”,德修卻得到“泱泱大縣”的美譽,可見,德修縣自古就是有分量的大縣,德修人對這個“泱泱大縣”是有自豪感的。
德修是贛源省西北門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漢代以來,屢有重大兵事發生。明清時期,李自成、石達開、李秀成都率部在此駐紮過。山區麼,易守難攻,讓曆代的“中央軍”都深感頭痛的。
土地**前後,德修的**鬥爭如火如荼,***領導的“秋收起義“,就是在德修縣率先爆發的,這裏也成為湘鄂贛**根據地的中心,是著名的紅色蘇區。全縣先後有十多萬人為**事業獻出了生命,隻是,德修縣沒有出過一個開國將軍。
隻有烈士,沒有將軍。
……
接下來,看“風俗”部分,也蠻有意思。
德修縣流行的方言有德修話(跟洪都話接近)、懷遠話(屬客語)。
客語這是胡晨陽的強項了,他家裏就是客家人哎。
看來,聽懂德修人說話是不成問題的了。
李大錘就不行了,語言不通,路也不熟,所以,胡晨陽不打算讓他做自己的司機了,必須在當地找一個司機了。還有秘書,也必須是當地人。
《方奧勝覽》中記述:“土瘠民貧,山高氣清,習知武事”。這就是說,德修人曆來就過慣了苦日子,有習武之風,窮歸窮,卻容不得外人欺負。後來,胡晨陽看到了更多的內容,知道了德修人“習武”幹什麼?原來是自發組織民間武裝,抵抗金兵,聲援嶽飛聲援文天祥
好彪悍的德修人民
好可愛的德修人民
那個“章開溜”,豈止是愧對黃庭堅?也愧對德修人民啊
胡旦《義門記》中另有記載:“山高水澄,秀甲他郡,土沃人阜,名聞四方,家崇愷弟之風,門尚敦睦之義。”
宋代著名詩人王阮詩曰:“頃歲承平久,斯民皆俗修,究心依學校,服力事田疇。”。
一段話,一首詩,信息量很大告訴後人:自古德修人講孝道,講和睦,講學習,古代“三講”。
……
再看“地理篇”,德修縣確實不是窮山惡水。
德修縣位於贛源省西北部修河上遊,隸屬潯陽市,居幕阜山脈和九嶺山脈之間,是湘、鄂、贛三省交界處和三個省會城市的中心點,自然地理形成眾星拱月之勢。
德修的母親河叫修河,德修縣就是因修河而得名,修河是贛源省五大水係之一,也是潯陽市境內最大河流,全長405公裏,流經三個縣,最後注入鄱陽湖。
德修水能資源非常豐富,理論蘊藏量達39萬千瓦,可開發量為20萬千瓦。
看來,德修縣將水電列為支柱產業是有道理的,潛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