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走動”(1 / 2)

對於官場人士來說,年前的“走動”,很重要!

說起來,官場上的“走動”,其含意及內容,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

複雜,複雜到可以讓你用幾萬字都未必說得清、道得明。

簡單,可以簡單到一個字:“送”,或者再加一個助詞:“送唄。”

真有那麼簡單?其實不是。

就拿“送”來說,往那送?送什麼?送多少?什麼時間送?誰送誰不送?

嘿嘿,複雜了吧?

其實,“走動”遠不是“送”就能表述的。

年前的“走動”,有時看似是一種個人行為,但也可以說是集體行為,比如,某位領導下班回家,看見家裏多了一堆年貨,沒等領導開口,家裏人或許就已經彙報了:“下麵送來的。”

領導“哦”了一聲,都不想問清楚是誰送來的,因為他知道是“下麵”送來的就夠了,“下麵”,就是一個具體的單位、部門、組織,送的覺得是應該送的,收的也就覺得是應該收的。

再比如,領導在自己的辦公室,下麵的人來了,一麵恭敬地跟領導握手,口裏感謝著領導對下麵工作的大力支持,一麵動作純熟地將紅包或者購物卡什麼的塞入領導的口袋或者辦公桌抽屜,領導也就知道:“這個可以有”,坦然笑納了。

走動,大,可以大到國家領袖的互動。比如以前朝鮮的“金太陽”每年都要給華夏的“紅太陽”送一百箱蘋果、西瓜什麼的,這也叫“走動”。

走動,小,可以小到幼兒園孩與老師的關係。比如,年底了,孩自己製作一張賀年卡送給老師,這也叫“走動”。

年前,新峽官場的大小官員,一項主要的工作就是“走動”。

官員的“走動”,跟級別和職務、職責有關,打個比方,如果圓規畫圓圈,這個圈有多大,取決於外麵那根針。拿縣長胡晨陽來說,他的“走動”範圍就不小,市裏、市裏、縣裏都有。

市裏的走動,主要就是拜訪市委、市政府及少數關鍵部門的領導,如財政局、土管局等。

這時候的“走動”,強調的是“短、平、快”,時間不能久,你有時間“泡蘑菇”,領導還未必有時間陪你泡呢,你老在這坐著,後麵要“走動”的人咋進得來?

還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各縣來走動的人往往會碰到一起,大家心照不宣,有的彼此打個招呼:“來啦?”有的臨時改變走動路線:“先去XX那邊。”

很機敏!

有些“走動”,並不一定要跟領導本人見麵,比如送年貨,總不能把年貨堆到領導辦公室去吧?直接送到領導家中就好,這類走動,一般不勞胡晨陽本人,但有時也得親曆親為,因為領導在家呢,你再派個一般工作人員送,就不大好。

對縣裏來說,省裏的走動不多,主要是針對某些部門的,如省財政廳、民政廳、扶貧辦等,這都是能換來“真金白銀“的地方,忽略不得。

再有,就是到省金融辦及幾家商業銀行的省分行走動了,這幾家分行的領導,為新峽縣解決了大部分修橋資金,而且,這些關係,今後還是用得上的。

市裏、省裏都“走動”得差不多了,就得回過頭來走縣裏了。

縣裏的走動,同樣也是不能忽略的。胡晨陽作為縣長,負責聯係縣人大、政協,所以,年前他也要走訪這二個部門,感謝二個部門班領導對縣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要感謝在不久前的“兩會”上,人大的領導們幫助他順利當選新峽縣長。

這種工作性質的走訪,不一定要送紅包,共進晚餐是必須的。

還有一種走動,是慰問縣政府副縣級以上離、退休老幹部,這個走動同樣重要!退下來的老幹部,平時難得有人上門,本來就多多少少有些失落感,這時候,可不能怠慢了他們。

這種走動,通常分二種形式:一是座談會,二是上門慰問,包括到醫院慰問正有住院的老幹部。

慰問副縣級以上老幹部,可不是件輕鬆的事,以前胡晨陽就多次跟過領導去上門慰問老幹部,一般都還順利,但也遇到過極個別的事,有的老幹部或許是平時受了氣,積了怨,就等著領導上門,借機發泄不滿,有的領導修養差些,不耐煩聽,甚至反駁、批評老幹部,那就糟糕了。

老幹部,都已經不在位了,真撕破臉破口大罵現任領導,丟人的可是現任領導。

所以,慰問老幹部,絕不是小事,並非都是我們在電視裏經常看到的笑語歡聲。

縣裏還有一種走動,那就是“兄弟單位”間的走動了,比如走訪正在抓緊籌建新峽大橋的鐵道部某工程局的領導等,而且,人家也會回訪。

接待好“回訪”,也是“走動”,同樣也重要,對於有的回訪,你還不能老爺似的坐在辦公室幹等人家上門,你得事先跟人聯係好,得主動到辦公室門口或者辦公樓下甚至是政府大門外去迎接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