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軍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深得民心;延安整風形成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作風;三三製選舉原則、投票法、投豆法等加強根據地民主政治建設……血與火的崢嶸歲月,磨礪著黨從幼稚走向成熟,反腐倡廉贏得了民心。

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李永忠分析說:“新中國成立前,革命戰爭本身就教育我們的黨員和領導幹部,必須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經常開展反腐敗鬥爭,革命才能成功。”

糾偏補弊、激濁揚清,堅決懲治腐敗,關係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道路艱辛曲折,決心信心永恒“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若便驕逸,必致喪敗。”古代王朝難以擺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曆史周期率”怪圈。

抗戰勝利前夕,毛澤東和民主人士黃炎培的“窯洞對”至今引人深思。毛澤東認為,跳出這個曆史周期率,就要“人人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

入京“趕考”前,毛澤東以“兩個務必”警示全黨——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警示和告誡針對現實。貪汙受賄等腐敗現象在建國初期開始顯現,腐敗與反腐敗鬥爭交織在共和國曆史之中。

1951年10月,有人舉報在天津地區擔任黨和政府主要領導職務的劉青山、張子善蛻化變質、違法亂紀、貪汙巨款。革命戰爭年代,劉、張曾被捕入獄,麵對敵人嚴刑逼供,堅貞不屈;但在和平時期,他們卻居功自傲,貪圖享樂,墮落為人民罪人。

有人提出是否給他們一個改過機會。毛澤東卻說:“隻有處決他們,才可能挽救20個,200個,2000個,20000個犯有各種不同程度錯誤的幹部。”

“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1952年2月10日,劉青山、張子善被處以死刑,“新中國反腐第一案的兩聲槍響”震驚大地,回蕩不絕……

針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風方麵出現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果斷采取措施,開展“三反”、“五反”運動,堅決清除貪汙蛻變分子;頒布《懲治貪汙條例》……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提供了有力保證。

反腐敗問題專家邵景均認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的反腐倡廉建設在曲折中發展,主要依靠群眾運動反腐敗,存在打擊麵擴大化等失誤和教訓。在10年“文革”中,反腐敗職能機構甚至被撤銷。

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使反腐倡廉重新走上正軌、站在新的曆史起點——1977年8月,恢複黨的紀律檢察機關;1978年5月,重新設置人民檢察院。

改革開放給國家注入生機,也給反腐倡廉建設帶來新的挑戰和考驗:少數領導幹部搞特殊化現象嚴重,貪汙受賄、謀取不正當利益現象開始蔓延,經濟領域違法犯罪活動猖獗……

人民軍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深得民心;延安整風形成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作風;三三製選舉原則、投票法、投豆法等加強根據地民主政治建設……血與火的崢嶸歲月,磨礪著黨從幼稚走向成熟,反腐倡廉贏得了民心。

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李永忠分析說:“新中國成立前,革命戰爭本身就教育我們的黨員和領導幹部,必須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經常開展反腐敗鬥爭,革命才能成功。”

糾偏補弊、激濁揚清,堅決懲治腐敗,關係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道路艱辛曲折,決心信心永恒“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若便驕逸,必致喪敗。”古代王朝難以擺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曆史周期率”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