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將費用轉移到下屬部門。為實現分散支出、不超標的目的,有實權的部門會將超標費用轉移到下屬單位報銷。“個別領導幹部時常拿一些發票到鄉鎮報銷,他們礙於情麵或迫於無奈隻好為其買單。”西部一位鄉鎮幹部對記者說。
三是入賬時混淆科目“偷梁換柱”。河北一位基層幹部有著形象的比喻:“曆史上叫吃床腿,因為隻有住宿費可以報銷,餐費就攤進住宿費裏。現在叫吃輪胎,因為修車費可以報銷大額吃喝費。”會議費、培訓費、國企廣告費動輒天文數字,已成為因私消費轉移的重要手段。
四是公款消費吃喝玩樂。2013年7月,雲南巍山縣廟街鎮中心校組織全鎮中小學校長、副校長25人利用到南京琅琊小學進行教學交流和觀摩學習機會,先後到北京、上海、蘇州、杭州等地參觀旅遊,用公款支付費用36000元。
五是個人花銷置換利益。山西一些機關事業單位領導表示,一些工作關係處熟之後,往往會安排小範圍聚會或者規格相對高的接待,而買單者多是分管領域的企業。
記者調查,一些人之所以敢打公費開支的“小算盤”,正是利用了財務報賬的漏洞。一方麵,一些單位的會計審核流於形式,往往是隻要見到報銷憑據、簡單審核金額之後就可以報銷,對於具體資金流向不加追問和核查,造成一些荒謬離譜的花銷也能“瞞天過海”;一方麵,個別財會人員與領導“串通一氣”,參與虛報作假。
嚴查“入賬腐敗” 讓“隱性福利”無處藏身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認為,“假公濟私”式的公款消費,根源在於財政預算不夠嚴謹細化、假賬橫行審計不力、公務接待長期缺乏標準和監督,使得公款吃喝腐敗屢禁不絕。
“關鍵是要消除公務消費、報銷等背後的利益空間,貪腐‘隱形福利’才無處藏身。”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董天策認為。
專家認為,目前,中央嚴查辦公用房清退和三公經費,但由於報銷製度缺陷和核查難度大等原因,一些部門對辦公用品、會議經費等方麵的核查還流於形式。
“中央應以查辦公用品等報銷為突破口,達到一劍封喉的效果。”一位長期在政府工作的人士說,“不管公款開支花樣如何千奇百怪,隻要把賬管住,就能達到見血封喉的效果。可進行抽查,發現和堵塞漏洞。”
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承蔚建議,在目前不能實行貨幣補助政策改革的情況下,要規範公務接待報銷製度。同時,建立公務接待經費支出預警機製,加大紀檢、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的聯合監督力度,對各單位“財政資金”支出審批、報銷、核算實行源頭審核控製。
此外,還應建立嚴格的問責機製。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我國在公款私用方麵應建立嚴格的懲處製度,隻有在懲處環節上做到零容忍,一些人才不敢冒險,才不敢有非分行為。
(新華網北京1月20日電 記者劉敏、王昆、白靖利)
二是將費用轉移到下屬部門。為實現分散支出、不超標的目的,有實權的部門會將超標費用轉移到下屬單位報銷。“個別領導幹部時常拿一些發票到鄉鎮報銷,他們礙於情麵或迫於無奈隻好為其買單。”西部一位鄉鎮幹部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