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獨立是成功之鑰匙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曾說:

“教育者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者,所以父母應當肩負起培養孩子獨立的重任。

▲1 獨立是孩子的天性

剛出生的孩子,會依循著媽媽身上的味道,判斷出乳房的位置,然後主動張開嘴巴,進行滿足口腹的“美味活動”。

此即孩子的天性中渴望獨立以及能夠獨立的細微表現。

獨立是生存的首要條件

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在《魯濱孫漂流記》中,通過主人翁——魯濱孫的冒險和經曆詮釋了獨立的重要性。魯濱孫遭遇海難,獨自一人漂流到一個無人荒島上。他憑借著勇氣和智慧,獨立製作工具、搭帳篷,自製槍彈擊退野人和野獸,通過狩獵、畜牧和種植獲得食物。擁有充足的食物、牢固的房子、安全的環境,這才讓魯濱孫在荒島上頑強的生存下來,獨自生活了二十八年,最終獲救,回到文明世界。

試想一下:如果魯濱孫在流落荒島之前,沒有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或者獨立生存的能力不夠強大,那麼他到了荒島上,不是被野獸吃掉就是活活餓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盡管魯濱孫在荒島上孤立無援,但是他發揮了人類與生俱來的獨立生存的本能。

人類是群居動物,但是這種群居行為是建立在個人獨立的基礎上的。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明確的分工,若失去了個人的獨立性,這台名為“社會”的大型機器將會因為零件罷工而無法運轉。《魯濱孫漂流記》告訴世人一個真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想生存下去,必須先學會獨立。

溺愛是獨立的克星

水能克火、土能克水,老鼠怕蛇、蛇怕老鷹,凡事都有“克星”。世上沒有無敵的人與事物,任何事物都會有遭遇天敵的時候,獨立能力亦是如此。

獨立縱然是人的本能,但也會在不利的環境下弱化,特別是在“克星”麵前。獨立的天敵很多,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家長的溺愛與過度保護。

【POINT】

“溺愛”和“過度保護”會消磨孩子的意誌,使孩子產生惰性,形成“能偷懶就偷懶,能不動腦就不動腦”的消極態度。孩子正處於成長階段,獨立能力尚未成熟,如果家長一味嬌慣,惰性便會乘虛而入,使孩子懶於思考,事事等著父母下命令,或者索性依賴父母解決問題。如此一來,孩子便會逐漸失去判斷力,變得脆弱、被動,遺忘與生俱來的獨立能力,而成為一個懶散、沒有上進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