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演變的曆史(1 / 2)

2014年10月10日,經農業部組織專家驗收,湖南省漵浦縣第四期“超級雜交稻示範片”畝產超過1000公斤,創造了1026.70公斤的新紀錄。

毫無懸念的是,這個記錄仍然是由舉世聞名的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先生所帶團隊創造出來的。

從1964年起,袁隆平就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到了1975年,他研究出來的新品種就已經在全國推廣,並取得了非同凡響的成果:此後十年內中國雜交水稻累計增產超億噸,每年增產的大米可以多養活6000萬人。

就在上個世紀,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提出過一個疑問:“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他的意思是說,憑著當時的糧食產量,完全無法養活基數龐大並且還在繼續增多的中國人口。但是他沒有考慮到農業科技的飛躍發展——僅僅依靠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我國每年增產的大米已經可以多養活6000多萬人。21世紀到來了,中國不但沒有變成缺糧大國,還成了舉足輕重的糧食援助國。

截至今天,普通水稻每畝產量已經超過400公斤,而超級雜交稻的畝產則超過1000公斤,這組數據放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記得在我小時候,大約30年前,我們家種著15畝地,其中4畝是水田,每年兩熟,種一季稻子,再種一季小麥。我爸我媽辛勤勞作,是全村公認的種田能手,稻子畝產最高才200公斤,小麥畝產最高才300公斤。三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家的小麥畝產增加了將近一倍,普通年景也能收獲500多公斤,而稻子產量則增加到原來的三倍多,畝產能達到700公斤。

再往前追溯,在我出生之前,上個世紀60年代“大鍋飯”時期,糧食產量因人為因素的影響,極不穩定。我聽村裏的老年人講過,有一陣子,政府經推廣旱稻,一些外行要求“密植”,讓老百姓把50公斤稻穀全撒進一畝地裏,不育苗不插秧,就像種穀子(即小米)一樣撒播,結果長出來的禾苗瘦小枯幹,比狗尾巴草都矮。畝產是多少呢?隻有50公斤!播種50公斤,收獲50公斤,力氣白白浪費,肥料白白浪費,到頭來什麼都沒有。

根據最新考古成果,畝產50公斤應該是原始社會的水準。201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金華市浦江縣一萬年前的“上山文化遺址”進行了探測,根據出土的生產工具和稻田遺跡來估算稻穀產量,結論是每畝稻田一年可以收獲55公斤稻穀。一萬年前畝產就已經達到55公斤,“大鍋飯”時期的畝產居然隻有50公斤,這已經不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了,而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萬年前”。

當然,僅憑考古發現來推測原始社會的稻穀產量,其推測結果並不一定準確。現在我們可以看看曆史上有文字可查的畝產數據。

《管子·輕重甲》記載了春秋時代的稻穀產量:“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鍾。”一戶人家一年耕種100畝地,總收成不超過20鍾。春秋戰國的畝很小,三畝半相當於現在一畝,管子說的百畝實際上隻有30畝。“鍾”是容量單位,可容130升,能裝稻穀80公斤,20鍾即1600公斤。30畝耕地總共產出1600公斤,平均畝產53公斤。這個產量很可能代表了春秋時期的最高水平。

《漢書·食貨誌》引用戰國李悝的原話:“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畝)歲收一石半。”五六個勞動力耕種100畝地,平均畝產1.5石。“石”也是容量單位,春秋戰國一石約容20升,裝稻12公斤,1.5石即18公斤。前麵說過,戰國畝小,三畝半才等於一市畝,一畝能產18公斤,三畝半能產多少?63公斤。所以把李悝的話翻譯成現在的說法,即是五六個勞動力耕種30畝地,平均畝產可以達到63公斤。

嵇康《養生論》記載了魏晉時期的產量:“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一畝地如果能收10斛糧,那就屬於高產了。魏晉的畝比春秋戰國時期要大,大約一畝半等於現在一市畝。當時一畝收10斛,等於一市畝收15斛。當時15斛是多少呢?折合現在150升,能裝稻90公斤。也就是說,魏晉時期的高產田可以做到畝產9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