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正值我大學畢業準備繼續研究生學業的那段夏季,祖母審時度勢,看中了我這個初長成人的長房長孫。她鄭重其事地交代了一項任務:去政府上訪,為祖父平反。照例說,這樣一樁關係家族大事的任務,當由父輩承擔。可憐這些自懂事起就被視為另類的“紅旗下的蛋”,早被政治氣候與生存環境嚇破了膽,破殼偷生已屬不易,哪裏還有評理翻案的膽識?祖母雖是家庭婦女,民國初年卻上過高小,即類似當今初中的培訓,家鄉著名的九峰書院助她小腳放開。從年輕時代起,她追隨丈夫走南闖北,襄助軍營、官府,見識自然勝人一籌,僅其生育11個子女均健康生存一項,即見其不同於普通家庭婦女。此刻,我這個尚不識世事深淺的大學生上陣了,那段被刻意回避和掩蓋了30年的家族曆史,在我眼前逐次展開,其細節居然比小說、電影還要豐富精彩。當我將申述狀遞交上海某法院的時候,我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全國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份幫我增添了不少印象分。這份出自科技新人的上訴文字,在20世紀80年代,獲得相對重視。當然,我將費盡心思從中國內地以及香港和台灣地區親朋好友處收集來的證據精心排列,輔以明白有力的邏輯表述,於情於理,都為殞命鐵窗而從未謀麵的祖父,盡到了血脈後裔最後的本分責任。申冤走訪的過程,比預計要順利得多,處於收拾“文化大革命”殘局曆史階段的法院,也相對清明。最後,官方以中國式的運籌技巧結案,即淡化原判,不搞牽連,恢複直係親屬所有權益。為此,民國初年獲得西式啟蒙教育的祖母,以其眼光、魄力和堅韌,告慰丈夫於九泉,自己也得以安度晚年、高壽西去,而我則順勢成為數十位家族父輩眼中,改變他們下半截人生環境的小卒勇士。

於是,事情一發而不可收。家族長輩們聚會期間,口耳相傳的故事中,外祖父的形象越來越生動起來。我幼年時,母親作為外祖父留在大陸的唯一幼女,暑假必要回浙江故裏省親,我也得以拜見他老人家幾回。在我朦朧記憶中,外祖父就像懂事後接觸到的清代黑白影像中長須威嚴的老者,絲毫沒有留給幼童任何親近的感覺。外祖父畢業於清末杭州的國立民辦兩級師範工程優級科,與周樹人、沈鈞儒等名流,曆經師生和同事交集。當時的浙江青年,引領時尚風氣,紛紛赴日留學,吸收新鮮知識。所以,外祖父的求學經曆中又增加了在日本明治大學深造法學的內容,並且直接介入了同盟會、辛亥革命、地方立憲、軍閥紛爭等重大曆史事件。這些往往與偉人相連的曆史,一夜之間進入我的個人生活,有些難以辨別真偽。1987年,我利用為紹興縣提供生物技術服務的機會,設法進入了當時還屬保密單位的縣檔案機構,在那裏果真查到了外祖父於民國初年就任會稽縣縣令的原始記錄,並且認真閱讀了他利用自身掌握的當時並不多見的工程技術,帶領民眾治理縣域北部,加強杭州灣水域防洪堤壩的規劃與重建工程。這個區域接近2013年貫通的嘉紹大橋,可見其技術判斷之合理。這樣開明的紳士業績,衝擊了我從小被灌輸的縣太爺腐朽烙印,即便不計工程實效,就以他當時掌握的工程技術和法政知識,廢除將童男童女拋擲江海以慰龍王的陳規陋習,外祖父老爺也算是留下了值得記載、紀念的縣治政績。一旦通過原始的第三者資料證實了外祖父的學識與政績傳說,我對他的親近感立即跨越了時空的屏障。此時,他早已駕鶴西去20載。重要的是,外祖父的故事直接消除了我輩從記事起,就被不斷灌輸的前朝遺老遺少的猥瑣烙印。我開始采信往往帶有自詡性質的家族故事,這些前輩們一樣經曆過年輕氣盛、富有理想朝氣的階段,他們為家鄉和國家奔波,視機奉獻滿腹經綸,特別是那個年頭剛剛學到的粗淺和時髦的西學見識。外祖父曆任浙江省谘議廳議員、浙東數個縣令職位,以及交通運輸等具有相當技術性質的“廳局級”職位。在我曾叔公輔助浙江老鄉蔣介石,派赴河南代主政事期間,外祖父也作為同鄉俊才,應邀出任員工上萬,規模宏大的洛陽兵工廠上校工程科科長。抗戰初期,隨著日寇轟炸機毀滅了中國最先進的抗日軍械基地,老人百念俱滅,卸甲故裏,外遊羽山,內修丹田。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正值我大學畢業準備繼續研究生學業的那段夏季,祖母審時度勢,看中了我這個初長成人的長房長孫。她鄭重其事地交代了一項任務:去政府上訪,為祖父平反。照例說,這樣一樁關係家族大事的任務,當由父輩承擔。可憐這些自懂事起就被視為另類的“紅旗下的蛋”,早被政治氣候與生存環境嚇破了膽,破殼偷生已屬不易,哪裏還有評理翻案的膽識?祖母雖是家庭婦女,民國初年卻上過高小,即類似當今初中的培訓,家鄉著名的九峰書院助她小腳放開。從年輕時代起,她追隨丈夫走南闖北,襄助軍營、官府,見識自然勝人一籌,僅其生育11個子女均健康生存一項,即見其不同於普通家庭婦女。此刻,我這個尚不識世事深淺的大學生上陣了,那段被刻意回避和掩蓋了30年的家族曆史,在我眼前逐次展開,其細節居然比小說、電影還要豐富精彩。當我將申述狀遞交上海某法院的時候,我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全國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份幫我增添了不少印象分。這份出自科技新人的上訴文字,在20世紀80年代,獲得相對重視。當然,我將費盡心思從中國內地以及香港和台灣地區親朋好友處收集來的證據精心排列,輔以明白有力的邏輯表述,於情於理,都為殞命鐵窗而從未謀麵的祖父,盡到了血脈後裔最後的本分責任。申冤走訪的過程,比預計要順利得多,處於收拾“文化大革命”殘局曆史階段的法院,也相對清明。最後,官方以中國式的運籌技巧結案,即淡化原判,不搞牽連,恢複直係親屬所有權益。為此,民國初年獲得西式啟蒙教育的祖母,以其眼光、魄力和堅韌,告慰丈夫於九泉,自己也得以安度晚年、高壽西去,而我則順勢成為數十位家族父輩眼中,改變他們下半截人生環境的小卒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