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 / 2)

可是畢竟我這三十年間主要活動的場域不在江湖、不在武林,而是在所謂的學術界、文化界。在這些地方,武術乃是支流甚或末流,一般人不懂也不關心。文人學者,袖手雅談而已。對於武術竟能關聯於中國文學、醫學、藥學、儒道佛學、幫會史、社會史等,大抵均無概念,不知此乃欲了解中國社會與文化之秘鑰。

相對來說,武術界的朋友,演武論技,固擅勝場,但文史非其所長,又常不曉學術規範,故其講古論藝,時不免河漢其談。更常因門派所囿、見聞所限,知識不廣。

因此我在學術界與武術界其實兩方麵都缺乏共鳴者,我隻是一直在做著我自以為好玩的一些事而已。偶或稽古考文、說拳論劍,常也不知寫成的文章可持與誰看。

山東畫報出版社韓猛兄因編輯出版我《書藝叢談》《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而知我於武術一道嗜痂有癖,乃催促我裒集舊稿,輯成茲編。認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也許神州之大,仍不乏與我同懷者,我的一些看法或許竟能找著知音,亦未可知。我感其盛意,乃輯此舊作、附益新篇,拉雜談藝,弄成了現在這樣一本書。

此書首論達摩《易筋經》,次論張三豐武學,間接就說明了少林派與武當派的相關問題。接著分論崆峒、昆侖、峨眉、青城各派,及迷蹤拳、筋經門。少林、武當、峨眉、崆峒、青城是傳統門派,迷蹤拳也是傳統拳種,但昆侖是新興門派,筋經門則不見經傳,乃所謂“秘傳”之學。我承認武學中有此一類,也相信大陸臥虎藏龍,民間應當還有不少此類能人,故擇此以示例。武術門類雖雜,大體不外這幾種。

大體介紹了大陸武術門派功法與發展狀況之後,繼之就要討論台灣。台灣的武術十分複雜,我以宜蘭縣為例來做說明,並以台灣北部淡水的海盜史來為它之所以武風盛行做個背景的補充,以供想象。

當年做此研究,申請了國科會的研究經費,研究助手為學棣林明昌教授,得他襄助甚多。他精於太極。我辦佛光大學時,體育課就是請他來給學生們教拳。後來我在太湖辦道學研討會,他也提交了《鄭子太極美人手研究》一文與會。鄭子太極,是鄭曼青所創,風行於海外,可是大陸並不熟悉,故亦附入本書,以見台灣武藝之一斑。

宜蘭縣武館那篇,講的大致屬於台灣傳統武術,鄭子太極卻是一九四九年後由大陸傳入的新拳種,兩者合觀,或許較可一窺全豹。本來我少年所習,以大陸傳入之北派拳術為多,對於這些拳術,一直很想好好闡揚一番,可惜因循未就,僅能拉明昌此文來替我補拙,說來也甚慚愧。

台灣的武術,除傳統由閩廣傳入、一九四九年以後從大陸輸入者外,引進日本、韓國武術亦較大陸為早,且發展蓬勃。這裏我選擇“中華合氣道”來做介紹,說明此種武術如何傳入、如何發展,並探討它未來與中國武術融合之道。增加這個麵向,討論台灣武術才較完整。

可是畢竟我這三十年間主要活動的場域不在江湖、不在武林,而是在所謂的學術界、文化界。在這些地方,武術乃是支流甚或末流,一般人不懂也不關心。文人學者,袖手雅談而已。對於武術竟能關聯於中國文學、醫學、藥學、儒道佛學、幫會史、社會史等,大抵均無概念,不知此乃欲了解中國社會與文化之秘鑰。

相對來說,武術界的朋友,演武論技,固擅勝場,但文史非其所長,又常不曉學術規範,故其講古論藝,時不免河漢其談。更常因門派所囿、見聞所限,知識不廣。

因此我在學術界與武術界其實兩方麵都缺乏共鳴者,我隻是一直在做著我自以為好玩的一些事而已。偶或稽古考文、說拳論劍,常也不知寫成的文章可持與誰看。

山東畫報出版社韓猛兄因編輯出版我《書藝叢談》《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而知我於武術一道嗜痂有癖,乃催促我裒集舊稿,輯成茲編。認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也許神州之大,仍不乏與我同懷者,我的一些看法或許竟能找著知音,亦未可知。我感其盛意,乃輯此舊作、附益新篇,拉雜談藝,弄成了現在這樣一本書。

此書首論達摩《易筋經》,次論張三豐武學,間接就說明了少林派與武當派的相關問題。接著分論崆峒、昆侖、峨眉、青城各派,及迷蹤拳、筋經門。少林、武當、峨眉、崆峒、青城是傳統門派,迷蹤拳也是傳統拳種,但昆侖是新興門派,筋經門則不見經傳,乃所謂“秘傳”之學。我承認武學中有此一類,也相信大陸臥虎藏龍,民間應當還有不少此類能人,故擇此以示例。武術門類雖雜,大體不外這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