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番外 我的瑪德萊娜大教堂(1 / 2)

“……一八三三年九月寫畢於巴黎。”

當巴爾紮克在紙上寫下《歐也妮·葛朗台》最後一句話的時候,他感覺到一陣輕鬆。又或者說是愉悅,鑒於他已經做好了打算,要將這部書的手稿交給他心愛的德·韓斯卡夫人保管。

是的,她不在這裏,不在巴黎;她居住在遙遠的維埃曹尼亞,冰天又雪地;她很可能坐在已經生起火的爐子邊上,和她的丈夫一起,享受一個有美酒和賓客圍繞的典型貴族式周末……

但無論是氣候還是別的,一切都無損於他的愛情。就和扉頁上寫著的“獻給瑪麗亞”一樣,他感覺他現在也擁有了歐也妮的某些特質;又或者精準地說,其實它們都來自於瑪利亞。

萊特居耶爾街9號五樓,閣樓的窗戶正應著第一陣北風的呼喚,咯吱咯吱地響著。老舊的木板樓房在這時勉強能抵禦寒冷,但再過不到一個月,壁爐裏不高的火苗也會對從縫隙裏鑽進屋子的頑強冷氣感到束手無策;那些因為濕氣而顯得比別的地方更暗更褐的木板已經證明了這點。

“聖安東的郊區總是比較冷……”巴爾紮克放下筆,出神地望著窗外。

他專心寫作時很少能顧及到周圍的情形;就比如現在,他幾乎是無意識地說了這麼一句,思緒又都飄到印場那裏去了。他計劃明天就將手稿送過去;這樣他就能早日拿到印稿,可以照著自己的習慣在上麵修改……

感謝《朱安黨人》,在這部書出版之後,他總算可以擺脫那些他完全不擅長的、還令他背上好幾萬法郎債務的實業——那簡直是悲劇性的嚐試——專心發展他最有興趣的方向,也就是寫作。

他的夢想一直隻有這一個,但早前父母的反對以及他無力養活自己的現實並不容許他靠著愛好活下去。所幸,冬夜總會過去;也不能說他現在的生活有多麼美好,但他總算闖出了一點點名氣,可以依靠這種名氣帶來的好處活下去了。

他為此奮鬥多年,他對自己擁有信心;他相信他的成功指日可待,隻差時間而已。

巴爾紮克又想到了韓斯卡夫人。他之前遇到過好些女子,他對她們的熱情總會消褪;但這次大概不同,他預感到,她會帶他走出他從未繁花盛開的春天,走向最燦爛的夏天和最溫暖的秋天。

不可否認,這想法帶給他更多創作的熱情,有關他設想中的瑪德萊娜大教堂。他已經構建出了教堂的框架,他要用自己的作品充作圓柱、橫梁和山花,一個接一個地堆積、雕琢,最終讓它們出落成勝利的紀念碑,就如同拿破侖建造瑪德萊娜大教堂的目的一樣。

**

瑪德萊娜大教堂是一座古典氣息濃厚的宏偉建築。雖說在拿破侖時期,她被稱之為“偉大軍隊光榮廟”,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希臘神廟式造型;擁有超過兩千年曆史的科林斯圓柱使她從任何角度看去都完美無暇,擁有雕像般準確精致的美感。

從波旁宮出發,沿著製式嚴格的皇家街向前走,就能到達這座迷人的教堂。雖說現在談論到勝利榮光時,人們更容易想到其後修建的凱旋門,但她依舊不失為一個好去處——

可以俯瞰四周的視野,引人入勝的管風琴,銅門上聖經十誡的浮雕,祭台後方的瑪利亞升天像,山牆上《最後的審判》中耶穌悲憫的臉龐……

巴爾紮克正站在教堂的階梯之前,仰頭注視著那張臉。天空灰蒙蒙,飄揚而下的雪花微微遮蔽了他的視線。

“他們告訴我,您一早就離開了;”有人的聲音響起來,混雜著皮靴踩在積雪上發出的吱呀聲,“而我知道,在巴黎的什麼地方最有可能找到您。”

巴爾紮克側頭去看。“您看見了?”

雨果年紀與巴爾紮克相仿,但他不像巴爾紮克一樣蓄有唇髭,打扮又體麵得多,所以看起來年輕不少。“如果您是說您的大作,那我得說,我剛知道這回事。”他轉動了下手杖,笑道:“若是能提前拜讀,那我再榮幸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