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從民族精神的性質上認知。側重於從民族精神的性質上認知,把民族文化的精華或民族精華歸結為民族精神。龔學增指出,民族精神就是一個民族普遍表現出來的精神活力和個性特征,是普遍尊奉的有利於社會進步和民族團結的社會信念、價值追求和道德風尚。薑曉梅認為,民族精神是指深深蘊涵於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之中並且維係著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某種精神力量。還有的學者將一個民族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進取的精神視為民族精神。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這一深刻論斷的提出對於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5.民族精神是一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範疇。盧少華從這樣幾方麵給予界定。從時間上看,有傳統民族精神和現代民族精神之分。前者指一個民族在曆史發展中形成的、流傳至今並仍有積極作用的優秀文化傳統;後者指反映一個民族在當代存在和發展規律的觀念文化,亦稱時代精神。從空間上看,有廣義民族精神和狹義民族精神之別。廣義民族精神是指世界各民族共同具有的、為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和遵循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規範;狹義的民族精神則是一個民族特有的、實現民族自我發展的全民族的主體意識。從結構上看,其橫向結構有作為民族社會的民族精神,它是民族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有作為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特指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有作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民族精神,即健康的、積極進取的心理狀態。其縱向結構有兩個層次,高層次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自覺意識、理論原則和文化價值取向;低層次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性格、傳統習慣和情感、態度等。
那麼什麼是民族精神呢?如果我們給它下個定義,那應該是: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曆史背景下,在長期繁衍和發展過程中,在無數成功和失敗的經曆體驗中,逐步積累和形成的群體意識,即整個民族共有的價值取向、思維模式、倫理觀念、生活態度、審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的總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靈魂。還有一個說法是“國魂”。民族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核心才是民族精神。這是唯有人類才有的一種高度發展的思維能力和情感,它決定著民族大多數成員的思維方式、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存延續發展壯大的精神原動力,對內司凝聚民族力量,對外可展示民族形象。
二、民族精神的特點
民族精神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曆史性概念,不僅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不同,就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其民族精神也有所不同。概括起來,民族精神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
4.從民族精神的性質上認知。側重於從民族精神的性質上認知,把民族文化的精華或民族精華歸結為民族精神。龔學增指出,民族精神就是一個民族普遍表現出來的精神活力和個性特征,是普遍尊奉的有利於社會進步和民族團結的社會信念、價值追求和道德風尚。薑曉梅認為,民族精神是指深深蘊涵於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之中並且維係著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某種精神力量。還有的學者將一個民族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進取的精神視為民族精神。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這一深刻論斷的提出對於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5.民族精神是一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範疇。盧少華從這樣幾方麵給予界定。從時間上看,有傳統民族精神和現代民族精神之分。前者指一個民族在曆史發展中形成的、流傳至今並仍有積極作用的優秀文化傳統;後者指反映一個民族在當代存在和發展規律的觀念文化,亦稱時代精神。從空間上看,有廣義民族精神和狹義民族精神之別。廣義民族精神是指世界各民族共同具有的、為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和遵循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規範;狹義的民族精神則是一個民族特有的、實現民族自我發展的全民族的主體意識。從結構上看,其橫向結構有作為民族社會的民族精神,它是民族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有作為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特指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有作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民族精神,即健康的、積極進取的心理狀態。其縱向結構有兩個層次,高層次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自覺意識、理論原則和文化價值取向;低層次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性格、傳統習慣和情感、態度等。
那麼什麼是民族精神呢?如果我們給它下個定義,那應該是: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曆史背景下,在長期繁衍和發展過程中,在無數成功和失敗的經曆體驗中,逐步積累和形成的群體意識,即整個民族共有的價值取向、思維模式、倫理觀念、生活態度、審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的總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靈魂。還有一個說法是“國魂”。民族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核心才是民族精神。這是唯有人類才有的一種高度發展的思維能力和情感,它決定著民族大多數成員的思維方式、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存延續發展壯大的精神原動力,對內司凝聚民族力量,對外可展示民族形象。
二、民族精神的特點
民族精神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曆史性概念,不僅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不同,就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其民族精神也有所不同。概括起來,民族精神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
1.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悠久曆史的積澱、光榮傳統的升華和時代文明的結晶。它是一個民族所遵循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所體現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濃厚的民族性。在人民群眾創造曆史的過程中,民族精神植根於本民族數千年綿延不絕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並隨著時代的變遷,在優秀文化的催生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素以勤勞、勇敢、智慧著稱於世的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勞、矢誌不渝、自強不息、溫柔敦厚、擇善而從的民族性格和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倫理觀念。其內容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麵:一是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就是幾千年來中華兒女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精神狀態的生動寫照。二是憂患自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突出表現了中國人民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曆史責任感。三是和平安定。提倡“和為貴”、“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注重營造一種和諧、安定的社會局麵。四是正道直行。提倡“養浩然正氣”,弘揚“君子坦蕩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和道德情操。這幾個方麵,都有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深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華,體現了鮮明的民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