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務必”要求黨在執政以後應有慎終如始的思想作風。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是黨的曆史地位的根本性轉變。如果不加強自身建設,黨就很容易喪失在革命時期所具有的那種艱苦奮鬥的思想作風。所以,毛澤東同誌提出“兩個務必”時用了兩個“繼續”,強調黨的優良思想作風的連續性。抓執政黨的自身建設,就是要抓好這種思想作風的連續性建設。在取得巨大成績、事業順利發展的時候容易鬆懈,這是執政黨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正如胡錦濤同誌考察西柏坡時指出的:“應該看到,這些年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黨員隊伍和幹部隊伍中有滋長蔓延之勢,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在一部分黨員、幹部那裏被淡忘了,在少數人那裏甚至被丟得差不多了。”這種現象,如不及時而有效地加以克製,就會嚴重危及黨的事業,甚至導致黨走向失敗。古人雲:“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兩個務必”就是要求我們黨慎終如始。永遠牢記“兩個務必”,堅持做到“兩個務必”,我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兩個務必”是我們黨總結曆史經驗教訓得出的走出“曆史周期率”的必然結論。翻開中國曆史長卷,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性的現象:無論是農民起義建立的政權,還是封建政權的更迭,曆代封建王朝無一不是開國時期勵精圖治,甚至創造“太平盛世”;但奢靡腐化之風也隨之盛行泛濫,國運由此從鼎盛走向衰亡,形成由盛而衰、始興終亡的“周期率”。曆代封建統治者不能跳出這個怪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君權至上的專製體製決定了無論是明君還是賢臣,都不可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封建政權自身的腐敗問題,都無法跳出從“得民心興”到“失民心亡”的邏輯。早在延安時期,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思考未來中國如何跳出這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在對曆史經驗教訓進行科學總結和對執政規律深刻思考的基礎上,找到了跳出這個周期律的新路,這就是民主,讓人民監督政府。這個新路要求中國共產黨要始終堅持代表人民執政、執政為了人民。要把人民利益代表好,就必須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鬥,緊緊地依靠人民,為人民創造實實在在的利益,也就是說,要堅持做到“兩個務必”。如果忽視和背離了“兩個務必”,就逃脫不了“曆史周期律”的懲罰,黨的執政地位得而複失也不是沒有可能,人民政權就會出現“其亡也忽焉”的災難。堅持“兩個務必”,是我們黨跳出“曆史周期律”的怪圈,保證為人民長期執好政、掌好權的重要法寶。
“兩個務必”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精神支柱。毛澤東同誌的“兩個務必”的告誡,強化了全黨的憂患意識,自覺地認識到了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強化了全黨的使命意識,堅定了勇於勝利的信心和堅忍不拔的意誌,激發奮鬥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為實現偉大曆史轉折做好了思想準備。否則,倘若忘卻曆史的教訓,缺乏對曆史轉折的自覺意識,缺乏奮鬥不息和開拓進取的精神,我們就適應不了曆史使命的轉變,就經不住執政後“糖衣炮彈”的襲擊,就會在驕傲自滿和貪圖享樂中消解正氣、朝氣和銳氣,曆史的偉大轉折也就難以實現,甚至有喪失勝利成果的危險。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後,“兩個務必”時時警示我們處於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也激勵著廣大黨員艱苦奮鬥,開拓進取,不斷取得新的勝利。鄧小平同誌指出,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在全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踐中,江澤民同誌反複強調全黨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1991年,他到西柏坡視察並揮毫題詞:“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麵臨的國內外環境異常複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可以說是外有壓力、內有困難,風險不斷、考驗不斷。然而,我們事業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第一、第二步戰略目標。這其中,“兩個務必”正是激勵我們頑強進取、百折不撓,在困難和考驗麵前巍然屹立、敢於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兩個務必”要求黨在執政以後應有慎終如始的思想作風。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是黨的曆史地位的根本性轉變。如果不加強自身建設,黨就很容易喪失在革命時期所具有的那種艱苦奮鬥的思想作風。所以,毛澤東同誌提出“兩個務必”時用了兩個“繼續”,強調黨的優良思想作風的連續性。抓執政黨的自身建設,就是要抓好這種思想作風的連續性建設。在取得巨大成績、事業順利發展的時候容易鬆懈,這是執政黨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正如胡錦濤同誌考察西柏坡時指出的:“應該看到,這些年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黨員隊伍和幹部隊伍中有滋長蔓延之勢,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在一部分黨員、幹部那裏被淡忘了,在少數人那裏甚至被丟得差不多了。”這種現象,如不及時而有效地加以克製,就會嚴重危及黨的事業,甚至導致黨走向失敗。古人雲:“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兩個務必”就是要求我們黨慎終如始。永遠牢記“兩個務必”,堅持做到“兩個務必”,我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兩個務必”是我們黨總結曆史經驗教訓得出的走出“曆史周期率”的必然結論。翻開中國曆史長卷,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性的現象:無論是農民起義建立的政權,還是封建政權的更迭,曆代封建王朝無一不是開國時期勵精圖治,甚至創造“太平盛世”;但奢靡腐化之風也隨之盛行泛濫,國運由此從鼎盛走向衰亡,形成由盛而衰、始興終亡的“周期率”。曆代封建統治者不能跳出這個怪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君權至上的專製體製決定了無論是明君還是賢臣,都不可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封建政權自身的腐敗問題,都無法跳出從“得民心興”到“失民心亡”的邏輯。早在延安時期,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思考未來中國如何跳出這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在對曆史經驗教訓進行科學總結和對執政規律深刻思考的基礎上,找到了跳出這個周期律的新路,這就是民主,讓人民監督政府。這個新路要求中國共產黨要始終堅持代表人民執政、執政為了人民。要把人民利益代表好,就必須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鬥,緊緊地依靠人民,為人民創造實實在在的利益,也就是說,要堅持做到“兩個務必”。如果忽視和背離了“兩個務必”,就逃脫不了“曆史周期律”的懲罰,黨的執政地位得而複失也不是沒有可能,人民政權就會出現“其亡也忽焉”的災難。堅持“兩個務必”,是我們黨跳出“曆史周期律”的怪圈,保證為人民長期執好政、掌好權的重要法寶。
“兩個務必”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精神支柱。毛澤東同誌的“兩個務必”的告誡,強化了全黨的憂患意識,自覺地認識到了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強化了全黨的使命意識,堅定了勇於勝利的信心和堅忍不拔的意誌,激發奮鬥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為實現偉大曆史轉折做好了思想準備。否則,倘若忘卻曆史的教訓,缺乏對曆史轉折的自覺意識,缺乏奮鬥不息和開拓進取的精神,我們就適應不了曆史使命的轉變,就經不住執政後“糖衣炮彈”的襲擊,就會在驕傲自滿和貪圖享樂中消解正氣、朝氣和銳氣,曆史的偉大轉折也就難以實現,甚至有喪失勝利成果的危險。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後,“兩個務必”時時警示我們處於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也激勵著廣大黨員艱苦奮鬥,開拓進取,不斷取得新的勝利。鄧小平同誌指出,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在全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踐中,江澤民同誌反複強調全黨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1991年,他到西柏坡視察並揮毫題詞:“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麵臨的國內外環境異常複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可以說是外有壓力、內有困難,風險不斷、考驗不斷。然而,我們事業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第一、第二步戰略目標。這其中,“兩個務必”正是激勵我們頑強進取、百折不撓,在困難和考驗麵前巍然屹立、敢於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