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檢視曆史的年輪,總有那麼一些年份會呈現出特別的軌跡。正如古樹的年輪能夠透露出其生長過程中不同年份氣候、水土的變化一樣,曆史的年輪也是如此。而在近代中國曆史的橫斷麵上,1915年無疑就是這樣一圈蘊含特殊信息的年輪。
關注曆史時,無論是以宏觀還是微觀的角度入手,人們常常熱衷於一些特殊的數字:10年、20年、50年、100年、500年……回望曆史,整整100年前的1915年無疑就是這樣特殊的時間坐標。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巴拿馬運河開通……然而這些都不是中國人所關心的重點。1915年,中華民國四年,一個平凡而又特殊的年份、一本充滿感歎號的年曆、一幅異彩紛呈的眾生畫卷……這一年,袁世凱複辟,“二十一條”簽訂,巴拿馬世博會、遠東運動會召開,梅蘭芳風靡全國,北京城舊城改造……一樁樁、一件件,大事小事、家事國事、好事壞事、喜事悲事……不難發現,1915年在紛繁複雜的中國近代史中,就如同一個極具深意的標本。在這個單一年份的橫斷麵上,居然會呈現出那麼豐富多彩的曆史符號,雖然主次分明卻又處處喧囂。
至於當年那些曆史的主角兒或參與者,達官顯貴也好,芸芸眾生也罷,他們的表情則徹底定格成了曆史信息的一部分。
於是,當我們翻看1915年的日曆時會發現,這裏有袁世凱稱帝時的春風得意,段祺瑞因反對帝製而被氣歪的鼻子,黎元洪拒受封號時的怒不可遏,日置益提交“二十一條”時的趾高氣揚,莫理循四處奔走的焦急萬分,朱爾典變臉時的漠然,楊度被通緝時的委屈,辜鴻銘演講時的傲然自信,王金發臨刑前的絕望,沈佩貞在法庭上的哀怨,張弼士參觀美國時的驚奇,梅蘭芳演新戲時的光彩照人,王正廷在遠東運動會上的興奮,朱啟鈐在正陽門城樓上的躊躇滿誌……凡此種種,無不提醒著人們,雖然已跨越整整一百年,1915,仍值得我們回顧和反思。
影像是曆史最好的注解,往往比文字更形象、更生動而更有說服力。透過那些清晰或者模糊的影像,審視那些曆史主角們不同的表情,相信今天的人們會生發出多種不同的感受吧。
本書旨在通過對1915年這樣一個特殊年份的梳理與分析,以袁世凱複辟為主線索,以同一時期相繼發生的一係列重大事件為襯托,以重要曆史人物的“表情”為切入點,全方位展現民國初年新舊交替的大轉折,進而考量其背後的曆史玄機。
楊紅林
2014年歲末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