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梯形溝通與傳統溝通的顯著區別(1 / 2)

在圖9-5中我們可以看到,梯形溝通是這樣的路線:張三發現問題,彙報給陰組長,陰組長與另外的部門溝通。假如另外的部門負責人是陽組長,陽組長與陰組長溝通一致後,信息傳遞給自己的下屬李四,而不是陰組長的下屬張三。李四得到指示後,再去與張三配合。在這裏,信息在部門內不走回頭路,陰組長接到張三的“梯形溝通”問題彙報單,並且簽收,但他是不回複張三的,這一點和四小時複命製是不一樣的。張三是從對應部門李四那裏獲得執行信息,隻有當執行仍然不能解決問題時,張三才再次與自己的直接上級接觸——再次彙報。

梯形溝通之所以能夠做到部門內信息不走回頭路卻能達到高效處理問題的成績,是因為梯形溝通強調“問題不停留”,誰停誰負責。

9.3溝通成本與效果不同

——梯形溝通本身就是一種相互監督

梯形溝通之所以溝通成本低,效果又好,是基於以下原因:

(1)梯形溝通是圍繞問題來溝通,存在“問題停留就受罰”的壓力,效率高,自然成本就低,效果就好。

(2)梯形溝通中,信息在部門內不回頭,節省人力成本。

(3)梯形溝通強調平級溝通,溝通雙方地位平等,屬同級人員對話,對話障礙要少得多,更不會出現一方壓製另一方的情形。

(4)梯形溝通堅持“有求必有應”,迫使不在狀態的管理者調整自己,不遺忘任何溝通請求。

(5)書麵化的溝通,結合“上通天下通地”原則,每一個管理者都知道,自己不及時處理,問題很快就會傳到老板那裏,老板知道了,自己的飯碗都可能保不住。

(6)在梯形溝通中,問題絕對沒有停滯下來的可能性,而在傳統的金字塔中,問題常常堆積如山長期得不到處理。

9.4管理的核心是什麼

管理的核心不是管人,而是管問題,企業是由問題構成的,而不是由人構成的。

如果認為企業是由“人”構成的,我們管理的重心就會落到“人”身上,這樣,很多問題被這些“人”掩蓋之後,我們卻並不知道。如果明白了企業是由問題構成的,我們就會把目光放在管事上麵,通過對事情的管理達成企業的目標,效果就會顯著得多。

與管理的核心相對應的,是關於“管理行為所指向的對象是什麼”的思考。管理行為,就是行使權利和履行責任的過程。這一行為指向的對象,也不是人,而是問題。如果我們把“人”拿來處理的話,往往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就草草收場了,而把問題作為核心對象來處理,人放在其次,常常能夠把握事情的本質。當問題解決好了,工作得以完成,目標也就達成了。

我們可以將上麵的論述總結為下麵這樣的一個流程圖(圖9-6),這個流程代表了一種新的管理思維過程:

在圖9-5中我們可以看到,梯形溝通是這樣的路線:張三發現問題,彙報給陰組長,陰組長與另外的部門溝通。假如另外的部門負責人是陽組長,陽組長與陰組長溝通一致後,信息傳遞給自己的下屬李四,而不是陰組長的下屬張三。李四得到指示後,再去與張三配合。在這裏,信息在部門內不走回頭路,陰組長接到張三的“梯形溝通”問題彙報單,並且簽收,但他是不回複張三的,這一點和四小時複命製是不一樣的。張三是從對應部門李四那裏獲得執行信息,隻有當執行仍然不能解決問題時,張三才再次與自己的直接上級接觸——再次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