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穿竹幕的黑鐵
盡管我采訪過李歐梵、比爾·波特、顧彬、趙毅衡、耿占春、朱大可等學者,但我從事的本業畢竟是文學,我暌違學院中人已久。前幾天英國外教埃裏克森來我家喝茶,我總覺得他的英語就是BBC,但中文的歧義與曖昧經常使他顧此失彼,他的英語舌頭在蓋碗茶的茶船與茶蓋之間首鼠兩端,完全疏於“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地域文化隱喻。他也渴望知曉成都曆史,我向他推薦Di Wang的《街頭文化》與《茶館》。我告訴他,英國出版的《曆史文獻年鑒》撰文認為,“王笛的《街頭文化》對逐漸發展的晚清和民國時期社會文化演變的研究做出了新貢獻。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中國內陸城市成都,一個西方影響相對較小但逐步現代化地區,作者揭示了國家與地方精英、國家與大眾文化的互動關係,生動描繪了官方與精英試圖改造大眾習俗的努力。”過了幾天他告訴我,在互聯網上,可以發現好幾個“Di Wang”,有從事電影的,還有從事醫學的,當然,還有一位是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曆史係終身教授。我不禁莞爾。
王笛父親王廣源先生曾告訴我一番名字來曆——王廣源與妻子吳曜林分別畢業於西南音樂專科學校和四川美術學院,20世紀50年代後期,王廣源在四川省文聯從事音樂工作,曾擔任《四川音樂》副主編,1956年為小兒子取名為“笛”,自然有父親的一番深意:盡管毛的《事情正在起變化》已經吹響大反攻的集結號,但風暴並未吹散王廣源寄托的烏托邦之思;其二,多少也有對《出塞》名句所描述的邊塞雄關下那壯闊莽野的向往,笛聲以風中野草的擺幅,把人生與蒼茫大地一點一點送到天上,使得塞外的天空,總有滄桑的味道。如今,我們恍惚聽到那來自大洋彼岸的悠悠笛聲,沒有自怨自艾,孤帆遠影,直指人心。那,還是發自天府之國的蜀籟嗎?
埃裏克森眨著藍褐色的眼睛,就像注視一頭饕餮。他微笑,真的把耳朵貼在《街頭文化》與《茶館》上,說:“哦,密斯特蔣,我聽到了杜鵑的歌聲!”
……
近幾年我日益關注跨文體寫作,開始留意川籍學人涉及本土城市沿革和格物著述,買得也比較多。當有關方麵決定要我采訪王笛先生時,我一口就應承下來。王笛先生的漢語單本著作我幾乎是齊全的,包括他主編的《時間·空間·書寫》。記得去年我還帶“2011年成都雙年展”創意板塊的總策劃、詩人歐寧去慶雲南街的書店購買過王笛的《茶館》。歐寧讀後很是快意,認為是《街頭文化》的再續。2011年他在布法羅認識Kristin Stapleton,對美國新史學中的成都研究識得門津,認為可與李劼人小說作平行閱讀。不單是王笛“微觀史學”的治學言路引人入勝,就是他在四川大學教書期間,與已故的密歇根州立大學何雅倫教授合著的《石達開覆沒大渡河考察記》,也是上百篇同類著述裏堪稱最為翔實、準確的曆史地理考察記,顯得獨樹一幟。
擊穿竹幕的黑鐵
盡管我采訪過李歐梵、比爾·波特、顧彬、趙毅衡、耿占春、朱大可等學者,但我從事的本業畢竟是文學,我暌違學院中人已久。前幾天英國外教埃裏克森來我家喝茶,我總覺得他的英語就是BBC,但中文的歧義與曖昧經常使他顧此失彼,他的英語舌頭在蓋碗茶的茶船與茶蓋之間首鼠兩端,完全疏於“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地域文化隱喻。他也渴望知曉成都曆史,我向他推薦Di Wang的《街頭文化》與《茶館》。我告訴他,英國出版的《曆史文獻年鑒》撰文認為,“王笛的《街頭文化》對逐漸發展的晚清和民國時期社會文化演變的研究做出了新貢獻。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中國內陸城市成都,一個西方影響相對較小但逐步現代化地區,作者揭示了國家與地方精英、國家與大眾文化的互動關係,生動描繪了官方與精英試圖改造大眾習俗的努力。”過了幾天他告訴我,在互聯網上,可以發現好幾個“Di Wang”,有從事電影的,還有從事醫學的,當然,還有一位是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曆史係終身教授。我不禁莞爾。
王笛父親王廣源先生曾告訴我一番名字來曆——王廣源與妻子吳曜林分別畢業於西南音樂專科學校和四川美術學院,20世紀50年代後期,王廣源在四川省文聯從事音樂工作,曾擔任《四川音樂》副主編,1956年為小兒子取名為“笛”,自然有父親的一番深意:盡管毛的《事情正在起變化》已經吹響大反攻的集結號,但風暴並未吹散王廣源寄托的烏托邦之思;其二,多少也有對《出塞》名句所描述的邊塞雄關下那壯闊莽野的向往,笛聲以風中野草的擺幅,把人生與蒼茫大地一點一點送到天上,使得塞外的天空,總有滄桑的味道。如今,我們恍惚聽到那來自大洋彼岸的悠悠笛聲,沒有自怨自艾,孤帆遠影,直指人心。那,還是發自天府之國的蜀籟嗎?
埃裏克森眨著藍褐色的眼睛,就像注視一頭饕餮。他微笑,真的把耳朵貼在《街頭文化》與《茶館》上,說:“哦,密斯特蔣,我聽到了杜鵑的歌聲!”
……
近幾年我日益關注跨文體寫作,開始留意川籍學人涉及本土城市沿革和格物著述,買得也比較多。當有關方麵決定要我采訪王笛先生時,我一口就應承下來。王笛先生的漢語單本著作我幾乎是齊全的,包括他主編的《時間·空間·書寫》。記得去年我還帶“2011年成都雙年展”創意板塊的總策劃、詩人歐寧去慶雲南街的書店購買過王笛的《茶館》。歐寧讀後很是快意,認為是《街頭文化》的再續。2011年他在布法羅認識Kristin Stapleton,對美國新史學中的成都研究識得門津,認為可與李劼人小說作平行閱讀。不單是王笛“微觀史學”的治學言路引人入勝,就是他在四川大學教書期間,與已故的密歇根州立大學何雅倫教授合著的《石達開覆沒大渡河考察記》,也是上百篇同類著述裏堪稱最為翔實、準確的曆史地理考察記,顯得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