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陳出新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源頭在北京
旗袍(gsam)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提及旗袍,現代人幾乎本能地和民國時期老上海的風流婉轉、江南絲綢的溫潤細膩聯係在一起,殊不知,旗袍的發源地卻是“帝都”北京。
旗袍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因為滿族分為八色軍旗,分管著八部軍民,通稱“八旗”,也被稱為“旗下人”,簡稱“旗人”,而他們穿著的衣服也被人們順理成章地稱作“旗袍”,即“旗人所著之袍”的旗袍與名媛意思。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都是屬於京派文化的。
服飾是文明的產物。滿族人是一個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在1644年入關之前,他們長期居住在東北長白山一帶,以遊牧漁獵為生。他們在半耕半牧的生活和頻繁征戰中,為了遮擋風沙烈日而逐漸形成了穿著寬腰直筒式的服裝:圓領或立領,側麵開襟,四麵開衩,長及腳麵。有襯衣和氅衣兩種。這種滿族長袍與耕種文明的漢族人所穿的長袍大不相同,他們穿起來很適宜,當需要騎射或做比較激烈的活動時可以隨便將袍的前襟撩起來係在腰間,有明顯的遊牧民族特色。當時旗人無論男女都穿這種服裝,男的穿著叫長袍,女的穿著叫大衫。
滿族人入關以後,生活不可避免地漢化,“旗袍”也按性別逐漸分化,男人的主要服裝變為長袍、馬褂和長褲,女人的主要服裝仍是寬腰身直筒子式的長袍,此時女子的長袍才是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的真正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