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文學活動大事記(1 / 3)

成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務委員,至1993年卸任。

9月,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羅馬尼亞,此係“文化大革命”後第一個作家出訪團。

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寫作技巧有長足進步。


1980年

調至北京市文聯當專業作家。

《我愛每一片綠葉》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看不見的朋友》獲1954~1979年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文學創作獎。

在《十月》雜誌發表中篇小說《如意》,其弘揚人道主義的追求引起爭議。

出版《劉心武短篇小說選》(北京出版社)。


1981年

在《十月》雜誌發表中篇小說《立體交叉橋》,引出更大爭議,一些評論家認為此作“調子低沉”,是步入了寫作上的歧途,另有評論家則認為此作標誌著劉心武的小說創作在反映現實、探索人性及藝術功力上均達到了新的水平。

5月,應日本文藝春秋社邀請訪問日本。


1982年

應導演黃建中之請,改編《如意》;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彩色藝術片《如意》。


1983年

11月,參加中國電影代表團赴法國,在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上,《如意》在開幕式上放映,獲好評;後陸續在法國、西德電視台播出。


1984年

冬,應邀訪問西德,參加“中德大學生會見活動”,並在波恩大學、波鴻大學與威爾茲堡大學介紹中國當代文學。

年底,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再次當選為理事。

在《當代》文學雙月刊第五、六期連載長篇小說《鍾鼓樓》。


1985年

出版長篇小說《鍾鼓樓》(人民文學出版社),並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因《鍾鼓樓》獲北京市政府嘉獎。

7月,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紀實小說《“5·19”長鏡頭》,反響強烈。

11月,又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紀實小說《公共汽車詠歎調》,引起轟動。


1986年

年初,應當代文藝出版社邀請訪問香港。

6月,調中國作家協會所屬人民文學雜誌社,任常務副主編。

在《收獲》雜誌設《私人照相簿》專欄,進行圖文交融的文本嚐試。散文集《垂柳集》出版,冰心為之作序。


1987年

1月,被任命為《人民文學》雜誌主編。

2月,《人民文學》雜誌一、二期合刊發表馬建寫的小說《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蕩蕩》違反民族政策,承擔責任,停職檢查。

9月,複職。

冬,應邀赴美國訪問。參觀《美洲華僑日報》;在哥倫比亞大學、三一學院、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芝加哥大學、舊金山大學、史坦福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洛杉磯加州大學、聖迭戈加州大學等處演講,介紹中國當代文學,並參觀耶魯大學;參加愛荷華大學“作家寫作中心”的紀念活動;遊覽華盛頓等地。

成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務委員,至1993年卸任。

9月,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羅馬尼亞,此係“文化大革命”後第一個作家出訪團。

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寫作技巧有長足進步。


1980年

調至北京市文聯當專業作家。

《我愛每一片綠葉》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看不見的朋友》獲1954~1979年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文學創作獎。

在《十月》雜誌發表中篇小說《如意》,其弘揚人道主義的追求引起爭議。

出版《劉心武短篇小說選》(北京出版社)。


1981年

在《十月》雜誌發表中篇小說《立體交叉橋》,引出更大爭議,一些評論家認為此作“調子低沉”,是步入了寫作上的歧途,另有評論家則認為此作標誌著劉心武的小說創作在反映現實、探索人性及藝術功力上均達到了新的水平。

5月,應日本文藝春秋社邀請訪問日本。


1982年

應導演黃建中之請,改編《如意》;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彩色藝術片《如意》。


1983年

11月,參加中國電影代表團赴法國,在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上,《如意》在開幕式上放映,獲好評;後陸續在法國、西德電視台播出。


1984年

冬,應邀訪問西德,參加“中德大學生會見活動”,並在波恩大學、波鴻大學與威爾茲堡大學介紹中國當代文學。

年底,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再次當選為理事。

在《當代》文學雙月刊第五、六期連載長篇小說《鍾鼓樓》。


1985年

出版長篇小說《鍾鼓樓》(人民文學出版社),並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因《鍾鼓樓》獲北京市政府嘉獎。

7月,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紀實小說《“5·19”長鏡頭》,反響強烈。

11月,又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紀實小說《公共汽車詠歎調》,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