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喜憂交織的晚年(1 / 3)

看到天下大治、財富充足、傳統文化複興的繁榮景象,朱元璋感到無限的驚喜和欣慰,覺得應該慶祝一番。洪武二十七年,他“以海內太平,思欲與民偕樂”(《明太祖實錄》卷二三四),命工部在京城內外的繁華街市修建了10座酒樓,令市民廣設酒肆穿插其間,在金秋八月的豐收季節舉行一場大規模的慶祝活動。酒樓動工興建後,他感到消息一傳開,到時四麵八方的賓客一齊擁向京城,10座酒樓可能容納不下,又令工部再增修6座。到了八月,五穀豐登、瓜果飄香,16座酒樓陸續完工。它們不僅建築雄偉,裝飾豪華,而且都取了富有文化韻味的優雅的名稱。據周吉父《金陵瑣事》記載,在城內,有南市樓、北市樓;在聚寶門外的西邊有來賓樓,東邊有重譯樓;在瓦屑壩者,有集賢樓、樂民樓;在西關中街的北邊有鶴鳴樓,南邊有醉仙樓;在西關南街,有輕煙樓、淡粉樓;在西關北街,有柳翠樓、梅妍樓;在石城門外,有石城樓、謳歌樓;在清涼門外,有清江樓、鼓腹樓。各條市街,擺滿新登場的五穀和南北各地的瓜果,街上遊人如織,不時蕩起陣陣歡聲笑語。各座酒樓張燈結彩,喜迎各方賓客,穿插於酒樓之間的酒肆旌旗飄揚,熱鬧非凡。京城的文武百官和奉詔前來參與訂正蔡忱《書集傳》的老儒,齊集於醉仙樓寬敞的大廳。朱元璋身穿嶄新的袞服,站在廳堂的禦座前宣布詔令,賞賜百官和老儒大明寶鈔,大臣和老儒齊聲山呼萬歲。接著,舉行盛大的宴會,朱元璋頻頻舉杯,與大臣和老儒開懷暢飲。九月十六,《書集傳》的校訂工作宣告完成,朱元璋非常高興,特賞賜參與工作的老儒鈔幣,又在南市樓宴請他們。席間,諸儒先後獻詩。臨川老儒揭軌的《宴南市樓》二首留傳至今,可讓人回想當年宴飲的盛況:

帝城歌舞樂繁華,四海清平正一家。

龍虎關河環錦繡,鳳凰樓閣麗煙花。

金錢錫宴恩榮異,玉殿傳宣禮數加。

冠蓋登臨皆善賦,歌詞隻許仲宣誇。

詔出金錢送酒壚,綺樓勝會集文儒。

江頭魚藻新開宴,苑外鶯花又賜酺。

趙女酒翻歌扇濕,燕姬香襲舞裙紆。

繡筵莫道知音少,司馬能琴絕代無。

(陳田輯撰:《明詩紀事》甲簽卷一四)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庫的充盈,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八年九月下詔免除山東秋糧,宣稱:“今天下大定,已二十八年矣,民人供給煩勞。邇年以來,朝廷倉廩實,府庫充,而山東之民,供給遼東、山西、北平軍需,勞亦甚矣。今年應納官民秋糧,盡行蠲免。”同時蠲免應天等五府秋糧,詔曰:“朕年二十八渡江,二十九入建業(南京),秣馬厲兵,與群雄並驅,凡軍興所需,皆出我江東五郡之民,以此平定天下禍亂,海內康寧。朕今老矣,思民效力,無可撫勞。今特以洪武二十八年官民秋糧盡行蠲免,少報前勞。”(《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一)當年十二月,又告諭戶部大臣:“方今天下太平,軍國之需皆已足用,其山東、河南人民,田地桑麻除已入額征科,自二十六年以後栽種桑麻果樹,與二十七年以後新墾田地,不論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擾害者,罪之。”(《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三)遼東地區地廣人稀,當地駐軍連年靠山東海運布鈔糧棉供應,自洪武十五年施行屯田,到三十年傳來已自給有餘的喜訊。朱元璋高興地說:“遼東海運連歲不絕,近聞彼處軍餉頗有贏餘。今後不須轉運,止令本處軍人屯田自給。其三十一年海運糧米可於太倉、鎮海、蘇州三衛倉收貯,仍令左軍都督府移文遼東都司知之。其沙嶺糧儲發軍護守,次第運至遼東城中海州衛倉儲之。”(《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五)

看到天下大治、財富充足、傳統文化複興的繁榮景象,朱元璋感到無限的驚喜和欣慰,覺得應該慶祝一番。洪武二十七年,他“以海內太平,思欲與民偕樂”(《明太祖實錄》卷二三四),命工部在京城內外的繁華街市修建了10座酒樓,令市民廣設酒肆穿插其間,在金秋八月的豐收季節舉行一場大規模的慶祝活動。酒樓動工興建後,他感到消息一傳開,到時四麵八方的賓客一齊擁向京城,10座酒樓可能容納不下,又令工部再增修6座。到了八月,五穀豐登、瓜果飄香,16座酒樓陸續完工。它們不僅建築雄偉,裝飾豪華,而且都取了富有文化韻味的優雅的名稱。據周吉父《金陵瑣事》記載,在城內,有南市樓、北市樓;在聚寶門外的西邊有來賓樓,東邊有重譯樓;在瓦屑壩者,有集賢樓、樂民樓;在西關中街的北邊有鶴鳴樓,南邊有醉仙樓;在西關南街,有輕煙樓、淡粉樓;在西關北街,有柳翠樓、梅妍樓;在石城門外,有石城樓、謳歌樓;在清涼門外,有清江樓、鼓腹樓。各條市街,擺滿新登場的五穀和南北各地的瓜果,街上遊人如織,不時蕩起陣陣歡聲笑語。各座酒樓張燈結彩,喜迎各方賓客,穿插於酒樓之間的酒肆旌旗飄揚,熱鬧非凡。京城的文武百官和奉詔前來參與訂正蔡忱《書集傳》的老儒,齊集於醉仙樓寬敞的大廳。朱元璋身穿嶄新的袞服,站在廳堂的禦座前宣布詔令,賞賜百官和老儒大明寶鈔,大臣和老儒齊聲山呼萬歲。接著,舉行盛大的宴會,朱元璋頻頻舉杯,與大臣和老儒開懷暢飲。九月十六,《書集傳》的校訂工作宣告完成,朱元璋非常高興,特賞賜參與工作的老儒鈔幣,又在南市樓宴請他們。席間,諸儒先後獻詩。臨川老儒揭軌的《宴南市樓》二首留傳至今,可讓人回想當年宴飲的盛況:

帝城歌舞樂繁華,四海清平正一家。

龍虎關河環錦繡,鳳凰樓閣麗煙花。

金錢錫宴恩榮異,玉殿傳宣禮數加。

冠蓋登臨皆善賦,歌詞隻許仲宣誇。

詔出金錢送酒壚,綺樓勝會集文儒。

江頭魚藻新開宴,苑外鶯花又賜酺。

趙女酒翻歌扇濕,燕姬香襲舞裙紆。

繡筵莫道知音少,司馬能琴絕代無。

(陳田輯撰:《明詩紀事》甲簽卷一四)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庫的充盈,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八年九月下詔免除山東秋糧,宣稱:“今天下大定,已二十八年矣,民人供給煩勞。邇年以來,朝廷倉廩實,府庫充,而山東之民,供給遼東、山西、北平軍需,勞亦甚矣。今年應納官民秋糧,盡行蠲免。”同時蠲免應天等五府秋糧,詔曰:“朕年二十八渡江,二十九入建業(南京),秣馬厲兵,與群雄並驅,凡軍興所需,皆出我江東五郡之民,以此平定天下禍亂,海內康寧。朕今老矣,思民效力,無可撫勞。今特以洪武二十八年官民秋糧盡行蠲免,少報前勞。”(《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一)當年十二月,又告諭戶部大臣:“方今天下太平,軍國之需皆已足用,其山東、河南人民,田地桑麻除已入額征科,自二十六年以後栽種桑麻果樹,與二十七年以後新墾田地,不論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擾害者,罪之。”(《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三)遼東地區地廣人稀,當地駐軍連年靠山東海運布鈔糧棉供應,自洪武十五年施行屯田,到三十年傳來已自給有餘的喜訊。朱元璋高興地說:“遼東海運連歲不絕,近聞彼處軍餉頗有贏餘。今後不須轉運,止令本處軍人屯田自給。其三十一年海運糧米可於太倉、鎮海、蘇州三衛倉收貯,仍令左軍都督府移文遼東都司知之。其沙嶺糧儲發軍護守,次第運至遼東城中海州衛倉儲之。”(《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