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1 / 3)

20世紀5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茶葉加工技術快速向著機械化方向發展,各茶類的製茶機械相繼研製與開發成功,並逐步應用於生產。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大宗茶已有90%實現了機械化加工,名優茶也有50%以上的加工實現了機械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名優茶獲得快速發展。進入21世紀,就全國而言,名優茶總產量已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30%左右,而名優茶產值更占到全國茶葉總產值的70%以上。與此同時,茶葉產品類型也開始向著多樣化、方便化的方向發展,一些飲用更方便、更有利於人們身體健康的茶類產品不斷湧現,如袋泡茶、顆粒綠茶、低咖啡因茶、超微粉茶、綜合蒸汽殺青和炒幹方式幹燥相結合的蒸炒青綠茶等各類茶葉加工技術先後開發成功,產品已逐步投放市場,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了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三、國外茶葉加工技術的發展

茶葉原產於中國,後逐步傳播於世界,當前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種茶和產茶,160多個國家飲茶,它們的種茶和茶葉加工技術以及飲茶習俗,均係從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早在唐代的公元815年,茶樹種植技術就由我國傳到日本,綠茶蒸青加工技術也同時傳去,被日本人一直沿用至今,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研製出一整套蒸青煎茶加工技術,還實現了現代化的生產加工。19世紀上半葉,中國茶樹種植和條形紅茶加工技術先後傳到印度尼西亞、印度、斯裏蘭卡和俄羅斯。這些國家在茶樹種植初期均應用從我國傳去的技術和方法,進行茶樹栽培管理和茶葉加工,甚至直接從中國聘請茶葉技師傳授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在此基礎上,這些種茶國家經過不斷的實踐和研究,尤其是通過對機械製茶技術的開發(如揉撚機和烘幹機等茶葉加工機械的發明),至19世紀後半葉,紅茶加工方法開始從條形茶向著切碎紅茶方向發展。由於這種茶為碎顆粒形狀,內含成分在衝泡時容易溶出,在茶湯中加入牛乳後風味和湯色不會變淡,很適合西方人的飲用習慣,很快風行世界。紅碎茶自出現以來,經曆了盤式揉切機、轉子揉切機和CTC等階段的揉切技術改進,品質更為優異。20世紀中後期,茶樹種植和紅碎茶加工技術傳入非洲等地(如肯尼亞等產茶國),紅碎茶生產采用了最先進的CTC加工技術,茶廠及其生產線設計尤為先進,加工出的紅碎茶品質良好,在世界茶葉市場上具有很高的信譽,貿易量占國際茶葉貿易總量的80%以上。

四、我國茶葉加工業發展的展望

茶葉是我國人民消費和出口的重要物資,近階段茶葉加工業發展將具有以下特點。

20世紀5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茶葉加工技術快速向著機械化方向發展,各茶類的製茶機械相繼研製與開發成功,並逐步應用於生產。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大宗茶已有90%實現了機械化加工,名優茶也有50%以上的加工實現了機械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名優茶獲得快速發展。進入21世紀,就全國而言,名優茶總產量已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30%左右,而名優茶產值更占到全國茶葉總產值的70%以上。與此同時,茶葉產品類型也開始向著多樣化、方便化的方向發展,一些飲用更方便、更有利於人們身體健康的茶類產品不斷湧現,如袋泡茶、顆粒綠茶、低咖啡因茶、超微粉茶、綜合蒸汽殺青和炒幹方式幹燥相結合的蒸炒青綠茶等各類茶葉加工技術先後開發成功,產品已逐步投放市場,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了廣大消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