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種方法是:“人境俱不奪。”

人生的情境與人事各就各位,所謂上位者“王登寶殿”,下位者“野老謳歌”,在朝在野,能否“天下太平”,如果禪師的心境無所分別,如一麵清淨的明鏡,便能大徹大悟地照亮一切,與天地萬物相應。

當年臨濟宗的開創者臨濟義玄禪師,行腳到黃蘗禪師處參訪習禪,話還沒說出口,被黃蘗禪師棒打三次,他在失望之餘,轉往大愚禪師處求教。大愚禪師聽了臨濟義玄禪師的遭遇,語重心長地指出黃蘗禪師的教法是“老婆心切”,每一次棒喝,隻是為了把臨濟禪師的“我執”消除,以激烈的手段,消化臨濟禪師的情緒與習氣,每一次棒喝,都是智慧的撥遮。

因為,一般人在無知的生活中,迷失在語言文字之間已經太久,千年之病,用千年之藥,修禪的僧人,一旦落入知見的問佛問法問僧,一念執著,與一般人的貪心、瞋心、癡心何異?都是迷頭捉影,不務實際,像在千年的暗室久了,靈靈不昧的智慧之光出不來。

所以,臨濟宗喜歡用“棒喝”的方式教導弟子禪法,一般人纏繞的心理情緒,隻有突如其來的棒喝,能夠立即將其打消轉移,如雲散天青,撥雲見日。

臨濟禪師常告訴弟子:“我有時一喝,就像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就像踞地獅子,有時一喝,就像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臨濟禪師的“不作一喝用”,正是禪師開悟時的“人境俱不奪”,所有禪詩也都是鄉村兒語,野老謳歌,可以棒喝也可以不棒喝,眼前的事,無心無念地去麵對,身在其中,一點不必執著。

曹洞宗——體用不二

曹洞宗宗風綿密,像針線一樣,與臨濟宗的大開大合極為不同。

曹洞宗的禪法經綸天下萬物,對於參禪的弟子,反複在“賓”、“主”之間穿針引線,直到“寢殿無人”時,突然體會了和合的“金針玉線”,人生自我的執著頓失,看見禪境的和諧。

洞山良價禪師提出了“五位君臣”之說,為曹洞宗弟子建立了參禪修行的實踐理論。

“五位君臣”的禪法,以“向”、“奉”、“功”、“共功”、“功功”,借著君臣的關係,比喻禪宗修行的五個階段,每個修行階段,互相對待,有如編織一塊布,分為“經線”與“緯線”,經緯互相“回互”,如同事物的發展,可以分別從“理”與“事”兩個角度去觀察,天下萬物莫不有理,莫不有事,理事圓融,是辨識禪法的最高境界。

“君臣五位”的禪法中,“向”是生命自然的需要,天性天真,不脫人間世事。

“奉”是世事的因應之理,事物總是循著一定的軌跡發展。

“功”是“事理圓融”的境界。“枯木花開”,生命的存在自有道理,滿足生命的生長,一旦開花結果,便有生命的功勞。有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夫,一天農忙結束,農夫放下鋤頭,心中輕鬆愉快。

第四種方法是:“人境俱不奪。”

人生的情境與人事各就各位,所謂上位者“王登寶殿”,下位者“野老謳歌”,在朝在野,能否“天下太平”,如果禪師的心境無所分別,如一麵清淨的明鏡,便能大徹大悟地照亮一切,與天地萬物相應。

當年臨濟宗的開創者臨濟義玄禪師,行腳到黃蘗禪師處參訪習禪,話還沒說出口,被黃蘗禪師棒打三次,他在失望之餘,轉往大愚禪師處求教。大愚禪師聽了臨濟義玄禪師的遭遇,語重心長地指出黃蘗禪師的教法是“老婆心切”,每一次棒喝,隻是為了把臨濟禪師的“我執”消除,以激烈的手段,消化臨濟禪師的情緒與習氣,每一次棒喝,都是智慧的撥遮。

因為,一般人在無知的生活中,迷失在語言文字之間已經太久,千年之病,用千年之藥,修禪的僧人,一旦落入知見的問佛問法問僧,一念執著,與一般人的貪心、瞋心、癡心何異?都是迷頭捉影,不務實際,像在千年的暗室久了,靈靈不昧的智慧之光出不來。

所以,臨濟宗喜歡用“棒喝”的方式教導弟子禪法,一般人纏繞的心理情緒,隻有突如其來的棒喝,能夠立即將其打消轉移,如雲散天青,撥雲見日。

臨濟禪師常告訴弟子:“我有時一喝,就像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就像踞地獅子,有時一喝,就像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臨濟禪師的“不作一喝用”,正是禪師開悟時的“人境俱不奪”,所有禪詩也都是鄉村兒語,野老謳歌,可以棒喝也可以不棒喝,眼前的事,無心無念地去麵對,身在其中,一點不必執著。

曹洞宗——體用不二

曹洞宗宗風綿密,像針線一樣,與臨濟宗的大開大合極為不同。

曹洞宗的禪法經綸天下萬物,對於參禪的弟子,反複在“賓”、“主”之間穿針引線,直到“寢殿無人”時,突然體會了和合的“金針玉線”,人生自我的執著頓失,看見禪境的和諧。

洞山良價禪師提出了“五位君臣”之說,為曹洞宗弟子建立了參禪修行的實踐理論。

“五位君臣”的禪法,以“向”、“奉”、“功”、“共功”、“功功”,借著君臣的關係,比喻禪宗修行的五個階段,每個修行階段,互相對待,有如編織一塊布,分為“經線”與“緯線”,經緯互相“回互”,如同事物的發展,可以分別從“理”與“事”兩個角度去觀察,天下萬物莫不有理,莫不有事,理事圓融,是辨識禪法的最高境界。

“君臣五位”的禪法中,“向”是生命自然的需要,天性天真,不脫人間世事。

“奉”是世事的因應之理,事物總是循著一定的軌跡發展。

“功”是“事理圓融”的境界。“枯木花開”,生命的存在自有道理,滿足生命的生長,一旦開花結果,便有生命的功勞。有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夫,一天農忙結束,農夫放下鋤頭,心中輕鬆愉快。

“共功”指的是一件事情真正的圓滿。因緣具足了,天地萬物互相效力,互相依存,互相貢獻,諸事圓滿。“山自高兮水自深”,萬千差別,體用一如,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