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後悔了。
他後悔當初沒有跟劉備走,而是固執的選擇來找劉繇。
事實證明劉亨的話完全正確,揚州刺史劉繇真的沒有要重用自己的意思。太史慈不知道劉繇把自己當成了什麼,招手即來,揮手即去,連個說法也沒有,好像是把自己順從與否當成了他威信大小的一次論證。
太史慈真恨不得暗中發冷箭射死這個家夥,可那隻是一廂情願,想想而已。
當初拒絕劉備的招攬之後,太史慈回到家鄉黃縣老家看望自己的母親,母親很高興,說多虧他報答了孔融的恩情,否則她一輩子都過意不去。
太史慈把劉備的招攬自己的事告訴了母親,想問問他自己這樣做是不是正確?
母親問了問太史慈對劉備的觀感,劉備的為人等等,終於明白了前因後果。
她歎息一聲,對太史慈說,你年紀大了,想做什麼都隨你。
我不想多說什麼,隻是我聽說興複大漢的人隻有一個世祖一個,可是當時天下的文武之士何止千百。對錯已經不重要了,隻是希望你不要後悔。
當時太史慈心裏就很不是滋味,可是年輕人第一步踏錯不是想著回頭,而是為了麵子也要繼續走下去。
太史慈含淚拜別了母親,單槍匹馬渡江去投奔劉繇。
從東萊出發,經過徐州的琅琊、廣陵到達丹陽,即便太史慈藝高人膽大,專挑大路走,也花了將近一個月時間。路上還遇到了好幾撥兒山匪攔路打劫,丟下幾具屍體後,被太史慈的武藝嚇退了。
琅琊的治安太差,太史慈在心裏鄙視了一把陶謙。當事人在你的轄區碰到了這種事兒,肯定找一把手,別管最後這個事兒原因是什麼,都是一把手的鍋。
太史慈路上聽說關羽在琅琊打了一場勝仗,母親的話又在耳邊響起,他心裏又開始後悔,如果自己參加了這一戰,是不是也能夠立下功勞呢。
後來又聽說劉備等人和徐州軍合兵一處,在郯城以東與曹操大戰,大敗虧輸。太史慈既擔心劉備等人的境遇,又在心裏自欺欺人的安慰自己,看看看看,幸好自己當初沒有投靠他吧!
再往後,曹操居然退兵了,據說是劉備的一封信起了作用。太史慈搞不懂,但是聽說劉備他們還好好的,心裏也為他們高興。
據說陶謙為了感激劉備,表奏他為豫州刺史,駐紮在小沛。
太史慈的心被狠狠的揪了一下,現在劉備也是一州刺史了,為什麼自己寧願選擇一個不認識的劉繇也不選擇惺惺相惜的劉備呢?
太史慈不知道,他過江了,到丹陽了,見到劉繇了,隻能把這些東西都拋諸腦後。
劉繇麵色很冷,也不算冷,就是板板正正的,和劉備比起來……
太史慈還是無法強迫自己不去想劉備,他隻是告訴自己,大丈夫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
效果還是有的,他按下了自己的性子。
太史慈告訴自己,劉繇也不輸給劉備,有些地方還比劉備要強。
比如家世,比如名望,再比如來往的人物。
是啊,劉繇的家世多好啊。他的父親是山陽太守,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做了兗州刺史,叫劉岱,一個做了揚州刺史,叫劉繇。
劉瑤的名望多高啊!平原人陶丘洪求著刺史舉薦他為茂才。剛舉為茂才,就被司空府征辟,雖然他沒有上任,但是不久就被任命為揚州刺史。工作經驗都不必有,就當上了揚州刺史(六百石),這得是多大的名望啊?
至於來往的人物,汝南徐子將與之同契,會稽王朗和他同輩相交,這可都是名聞天下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