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以能力為本。多年來我們向西學習,同時看到日本、美國、歐洲成功的企業案例,把“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引入中國的企業管理中,從理論的意義上這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有一點可能大家忽略了,就是“以人為本”理念的本質含義是什麼,其實很多企業並沒有搞清楚。“以人為本”事實上是有三層含義:一是企業以領導者為根本,需要找到一個好的領導者;二是領導者以員工為根本,領導者需要一切以員工為出發點;三是員工以顧客為根本,員工需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以顧客需求為出發點。但在現實的管理中,是反過來的,員工以領導者為根本,領導者以顧客為根本,所以“以人為本”這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企業內部管理的一個口號,反而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因此我認為強調“以能力為本”應該更適合中國企業的管理,這樣可以讓人不要混淆。我最近重新去閱讀德魯克先生“知識員工”的定義,如果我們所擁有的成員是職業化的、知識化的,“以人為本”的概念能夠重新采用,因為這樣的人,能夠了解到工作的出發點是什麼,能夠理解並踐行他自己的責任,人本的概念在內部管理中會得到實現。
第四,變化、變化,再多些的變化。我把變化用遞進的表述方式,是想提醒大家隻有變化才是唯一不變的真理,企業需要透過變化尋求出路,這些變化需要平衡以下幾個方麵: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成為企業麵臨的一種常態,內部的動態平衡是組織管理基本內容,人員的退出機製的設計成為人力資源的核心內容,創新導向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超越自己成為永恒的話題。這幾個方麵的平衡需要企業及其管理者自身做出改變,否則平衡不可能實現。觀察很多企業,它們對環境不確定性並未做好準備,依然希望能夠借助於經驗來判斷顧客的需求,依然固守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看到諾基亞走到被並購的地步,除了覺得可惜之外,知道根本原因就是它太相信自己的核心優勢,不願意做出調整,結果被變化的市場淘汰。
第五,技術。技術的作用在接下來的競爭中會成為主導性的要素,包括新產品、新的替代材料、新市場、新的商業模式、新的企業組合等。同時因為技術已經成為生活方式,成為商業方式,成為管理的基本工具,這就意味著沒有技術作為基礎,你會被淘汰出局。我對技術的理解也許還處在非常粗淺的位置,但是僅僅是這樣,我也很清楚,技術具有戰略性作用、前瞻性作用以及決定性作用。擁有技術思維和專業主義精神本身,會讓企業能夠真正融入今天的市場環境中。也許從未像今天這樣,技術所具有的驅動力量如此強大。阿裏巴巴在2014年9月的一天,成為全球最大市值的公司,華為在201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公司,這兩家公司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矚目,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財富的神話,但是我更願意界定為創造的神話,是與時代共舞的神話,是真正能夠駕馭技術、引領行業的神話。
第三,以能力為本。多年來我們向西學習,同時看到日本、美國、歐洲成功的企業案例,把“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引入中國的企業管理中,從理論的意義上這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有一點可能大家忽略了,就是“以人為本”理念的本質含義是什麼,其實很多企業並沒有搞清楚。“以人為本”事實上是有三層含義:一是企業以領導者為根本,需要找到一個好的領導者;二是領導者以員工為根本,領導者需要一切以員工為出發點;三是員工以顧客為根本,員工需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以顧客需求為出發點。但在現實的管理中,是反過來的,員工以領導者為根本,領導者以顧客為根本,所以“以人為本”這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企業內部管理的一個口號,反而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因此我認為強調“以能力為本”應該更適合中國企業的管理,這樣可以讓人不要混淆。我最近重新去閱讀德魯克先生“知識員工”的定義,如果我們所擁有的成員是職業化的、知識化的,“以人為本”的概念能夠重新采用,因為這樣的人,能夠了解到工作的出發點是什麼,能夠理解並踐行他自己的責任,人本的概念在內部管理中會得到實現。
第四,變化、變化,再多些的變化。我把變化用遞進的表述方式,是想提醒大家隻有變化才是唯一不變的真理,企業需要透過變化尋求出路,這些變化需要平衡以下幾個方麵: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成為企業麵臨的一種常態,內部的動態平衡是組織管理基本內容,人員的退出機製的設計成為人力資源的核心內容,創新導向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超越自己成為永恒的話題。這幾個方麵的平衡需要企業及其管理者自身做出改變,否則平衡不可能實現。觀察很多企業,它們對環境不確定性並未做好準備,依然希望能夠借助於經驗來判斷顧客的需求,依然固守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看到諾基亞走到被並購的地步,除了覺得可惜之外,知道根本原因就是它太相信自己的核心優勢,不願意做出調整,結果被變化的市場淘汰。
第五,技術。技術的作用在接下來的競爭中會成為主導性的要素,包括新產品、新的替代材料、新市場、新的商業模式、新的企業組合等。同時因為技術已經成為生活方式,成為商業方式,成為管理的基本工具,這就意味著沒有技術作為基礎,你會被淘汰出局。我對技術的理解也許還處在非常粗淺的位置,但是僅僅是這樣,我也很清楚,技術具有戰略性作用、前瞻性作用以及決定性作用。擁有技術思維和專業主義精神本身,會讓企業能夠真正融入今天的市場環境中。也許從未像今天這樣,技術所具有的驅動力量如此強大。阿裏巴巴在2014年9月的一天,成為全球最大市值的公司,華為在201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公司,這兩家公司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矚目,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財富的神話,但是我更願意界定為創造的神話,是與時代共舞的神話,是真正能夠駕馭技術、引領行業的神話。
第六,吸引、留住和衡量有能力的優秀人才。如果你要在行業裏居於領先的地位,你不要關心市場份額,而要關心在這個行業裏,頂級的人才你擁有多少,也就是人力份額。就如我們認為劍橋、哈佛這些著名的大學是頂級的學府,其中的理由之一就是它們擁有多少學術大師、諾貝爾獎獲得者,所以吸引、留住和衡量有能力的優秀人才是目前的關鍵之一。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總是在很多場合給大家介紹華為這家公司,是因為在對人的理解上、對人性的理解上,特別是對知識員工的理解上,華為找到了一種可行的製度安排,一種有效的運行和激勵機製。華為有15萬員工,其中8萬人是股東,7萬多人是技術人員,4萬多是外籍員工,這樣構成的15萬人,可以用“奮鬥者”的角色自居,可以創造一個又一個業界奇跡,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整個組織實現了“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的組織管理核心命題,也就是吸引、留住和衡量有能力的優秀人才的管理方法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