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時間與空間(1 / 3)

就此而言,小說家的地位和性質猶如上帝。他創造了時空,讓萬物得以在此生長。在他的設計之下,長的時間可以變短,短的可以變長,可以逆轉,可以切割、倒退、暫停或分岔;遙遠的空間可以縮短,咫尺之隔亦可以邈如山河,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因此,時空,是小說美學的基本架構。脫離了時空,一切都甭談了。

(1)小說裏的時間

在小說裏的時間,基本上可分為三種:一是表麵時間(physical time),指小說本身的時間變化,例如現在、過去、未來的穿插,現實與幻境的交叉呈現,倒敘,等等。二是心理時間(psychological time),指讀者在觀賞小說時所感受到的主觀及情感的時間,像小說中懸疑的安排、韻律與節奏的設計,都會影響到讀者心理時間的構成。三是戲劇時間(dramatic time),指小說中故事情節整個前前後後所發生的時間及其篇幅,有些小說描述“一天”的事跡,有些寫“廿年”,其戲劇時間便不相同。同時,早期小說與戲劇關係甚為密切,而戲劇的演出必受時間的限製,說唱小說亦然。這種戲劇時間,自然也會影響到小說時間上的設計。

以上這三種時間,例如《西遊補》,全書的戲劇時間很短,篇幅也不長,隻是敘述孫悟空在借得芭蕉扇,扇滅火焰山之火以後,一次化緣途中的一場春夢罷了。一夢乍入,忽然而寤,其表麵時間,則運用現實與幻境交錯、融入的方法來展現。而讀者因這種迷離恍惚,陷在悟空無法衝出鯖(情)魚障的危機裏,乃感到心理時間特長。這就是一篇時間安排得非常妥善的小說。反觀金庸則不然,像他的《神雕俠侶》,往往因為在心理時間和戲劇時間方麵配合不佳而失敗。例如,楊過在古墓中遭李莫愁師徒追殺,千鈞一發,係生死於俄頃,而作者寫來,竟不能有逼人窒息的緊張感。同時,小說敘述小龍女危急時,楊過牢牢抱住李莫愁後腰以防她殺害小龍女,而李莫愁一生未親近過男人,陡然間被抱住,“但覺一股男子熱氣從背脊傳到心裏,蕩心動魄,不由得全身酸軟,滿臉通紅,心神俱醉,快美難言,竟然不想掙紮”(第六回)。須知李莫愁初遇楊過時,“十多年前是個美貌溫柔的好女子”,則此時年已在三四十之間,會被一位十五六歲少年抱住而心生綺念,已是匪夷所思。即使姑且承認有此可能,則楊過能讓一位三十多歲老女人感到有“男人”氣息,應該看起來不再像個小孩子了。卻又不然,十三回寫楊過力鬥金輪法王及其門徒,一直都以“孩子”稱呼楊過,甚至說他是“頑童”、頑皮的“小畜生”。但此頑童比在古墓抱住李莫愁時可又大了許多。這分明是作者在小說時間構成上的疏漏,無法取信於讀者。而更嚴重的,則是小說人物沒有成長。

就此而言,小說家的地位和性質猶如上帝。他創造了時空,讓萬物得以在此生長。在他的設計之下,長的時間可以變短,短的可以變長,可以逆轉,可以切割、倒退、暫停或分岔;遙遠的空間可以縮短,咫尺之隔亦可以邈如山河,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因此,時空,是小說美學的基本架構。脫離了時空,一切都甭談了。

(1)小說裏的時間

在小說裏的時間,基本上可分為三種:一是表麵時間(physical time),指小說本身的時間變化,例如現在、過去、未來的穿插,現實與幻境的交叉呈現,倒敘,等等。二是心理時間(psychological time),指讀者在觀賞小說時所感受到的主觀及情感的時間,像小說中懸疑的安排、韻律與節奏的設計,都會影響到讀者心理時間的構成。三是戲劇時間(dramatic time),指小說中故事情節整個前前後後所發生的時間及其篇幅,有些小說描述“一天”的事跡,有些寫“廿年”,其戲劇時間便不相同。同時,早期小說與戲劇關係甚為密切,而戲劇的演出必受時間的限製,說唱小說亦然。這種戲劇時間,自然也會影響到小說時間上的設計。

以上這三種時間,例如《西遊補》,全書的戲劇時間很短,篇幅也不長,隻是敘述孫悟空在借得芭蕉扇,扇滅火焰山之火以後,一次化緣途中的一場春夢罷了。一夢乍入,忽然而寤,其表麵時間,則運用現實與幻境交錯、融入的方法來展現。而讀者因這種迷離恍惚,陷在悟空無法衝出鯖(情)魚障的危機裏,乃感到心理時間特長。這就是一篇時間安排得非常妥善的小說。反觀金庸則不然,像他的《神雕俠侶》,往往因為在心理時間和戲劇時間方麵配合不佳而失敗。例如,楊過在古墓中遭李莫愁師徒追殺,千鈞一發,係生死於俄頃,而作者寫來,竟不能有逼人窒息的緊張感。同時,小說敘述小龍女危急時,楊過牢牢抱住李莫愁後腰以防她殺害小龍女,而李莫愁一生未親近過男人,陡然間被抱住,“但覺一股男子熱氣從背脊傳到心裏,蕩心動魄,不由得全身酸軟,滿臉通紅,心神俱醉,快美難言,竟然不想掙紮”(第六回)。須知李莫愁初遇楊過時,“十多年前是個美貌溫柔的好女子”,則此時年已在三四十之間,會被一位十五六歲少年抱住而心生綺念,已是匪夷所思。即使姑且承認有此可能,則楊過能讓一位三十多歲老女人感到有“男人”氣息,應該看起來不再像個小孩子了。卻又不然,十三回寫楊過力鬥金輪法王及其門徒,一直都以“孩子”稱呼楊過,甚至說他是“頑童”、頑皮的“小畜生”。但此頑童比在古墓抱住李莫愁時可又大了許多。這分明是作者在小說時間構成上的疏漏,無法取信於讀者。而更嚴重的,則是小說人物沒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