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謀精解
量才用人,用人所民。知易行難。用人首先要識人,但有識人之明,卻未必能量才使用。之所以如此,有客觀的,如資源缺乏(沒有職位),也有主觀的。孫權、劉備之所以未能量才而用龐統,“不識”之外,最要命的是偏見——以貌取人。劉備給龐統一個耒陽縣宰做,實在足大材小用;魯肅說最起碼也要委任個冶中、別駕”;孔明說龐統“胸中之學,勝亮十倍”,雖未明說該任何職,但似乎也不言自明。劉備委任“非百裏之才”者管理百裏之地,結果自然大大不妙。個中原理,還是孔明見得分曉:大賢若處小任,往往以酒糊塗,倦於視事。”龐統在耒陽縣敬業精神是差了些,但那“業”你如何讓他敬得、樂得?劉備本來是用人的大行家,在這一點上卻有些主觀唯心了,諸葛亮卻要勝出一籌。及至龐統擔任了“副軍師中郎將”,有了與才能吻合的職位,就為劉氏集團謀劃出一番取西蜀的大主意、大動作來。
智謀活用
用才必先選才,選才是為了用才。管理者的任務,就“在於運用每一個人的才幹,以一當十,以十當百,發生相乘的效果”。用才是對人管理的核心。如果說,管理在理論上是門科學,在實踐上是門藝術,對人有效的管理是藝術中的藝術,那麼用好人才則是更進一層的藝術中的藝術。因此,管理者必須孜孜以求用才的藝術。
用好人才,一要使用得當,根據一個人才能的方向和大小安排適當的工作,並搞好人才匹配;二是要盡其所能,通過激勵充分挖掘人才才能的潛力;三要允許人才在一定情況下的流動。
在古今一切人際競爭中。其成敗與否和人才大有關係。取勝要有智謀,而智謀出自人才,所以說人才是至關重要的。在用人方麵,孔明不拘一格,能因才任用。
劉備死後,孔明執政時,他十分注意物色後起之秀,加以培養和大力提拔。他選拔人才不僅重視才幹,也極重視德行,如他在《前出師表》裏推薦費喡、董允時,特別強調他們為入“良實,誌慮忠純”,並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古人所謂賢臣”一般是指德行高尚,有濟世之才的人。
孔明認為治國之道,務在舉賢”,又說:“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為人擇宮則亂,為官擇人則抬,是以聘求賢士。”故孔明把擇賢作為其重要職責,把德才兼備作為選拔人才的準則。他培養和提拔的後繼者薑維、費仆、繭允皆是德才兼備之士,為時人所敬重。
三國時代,人才濟濟,得力於賢士的輾轉相薦:能薦人必劃人,知入始能用人。用人得當,猶如下棋時擺對了棋千,這盤棋下起來也就輕鬆愉快,且篤定地坐收勝利的果實。而用人不當呢?它的惡果足令人性命不保,江山盡失!三國用人,有成功,也有失敗。這些曆史經驗,明白地告訴我們用人成功之法並洞悉用人之錯,足以作為今日用人鑒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