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諸葛亮的謀劃術 第一章 隆中對策:設計宏偉藍圖
古語雲:不謀萬世,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不足謀一域。
台灣作家陳文德先生為諸葛亮立傳,以“策略規劃家”為名,是再貼切不過的了。諸葛亮是一位處事精細、慮事長遠的領導人,由於他對許多問題考慮深遠,準備較早,所以臨事不慌,應付自如。所以,要想成就大事業,製定正確的策略是關鍵的一著。在社會舞台上生存,必須要有犀利的眼光,對形勢有透徹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製定符合客觀實壞的策略。否則,就像瞎子騎驢,亂碰亂撞,沒有不栽跟頭的。
諸葛殼的所有正確決策,都建立在充分、準確、及時地掌握客觀情況的基礎上。在許多次戰鬥之前,他或者派出“細作”、“探子”,或者利用降將俘兵,或者實地調查敵方兵力部署,探聽敵方將領的素質、本領、心理,觀察地勢地形,最後製定有利的作戰方案,從而擊敗敵人。
古人有詩道:“豫州當日歎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
“隆中對”不過短短數言,卻是諸葛亮韜光養晦隱居十年之功。“隆中對”的戰略在三國曆史中十分重要。可以說,三國鼎立的形成,就是根據“隆中對”戰略的實施造成的。蜀國戰略基本是依靠諸葛亮的把握,而諸葛亮是按照隆中對”的戰略來規劃的。所以說隆中對”的戰略得失決定了三國的曆史。
諸葛殼在隆中的那幾年,正是東漢末年政治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當時,在中原一帶割據稱霸的軍閥,經過多次激烈混戰,勝負已見分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行屯田,招募人才,吞並了一些勢力較弱的對手,如呂布、袁術等人。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縣城東北)一戰中,曹操以少勝多,戰勝黃河以北最有勢力的大軍閥袁紹,基本統一了北方。同時,占據江東(今安徽蕪湖、江蘇南京以下的江南岸廣大地區)一帶的孫權,在繼承其父孫堅、兄臣孫策家業的基礎上,利用民江天塹,整頓內務,勢力也不斷擴展,統治比較穩定。占據荊洲(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南部)的劉表和龜縮益州(今四川、重慶大部分地區)的劉璋,雖然控製著廣大的地方,但胸無大誌,無所作為,內部也不穩定,沒什麼大的發展前途。
結廬隆中,靜觀天下大勢的諸葛亮,經過隱居隆中10年的學習交遊,對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有著十分透徹的了解,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就在這時,劉備“三顧茅廬”,向他請教“天下計”來了。
劉備作為漢王室的遠親支係(其先祖是350年前西漢景帝之手中山靖王劉勝),從24歲黃巾起義爆發時起,遊走了二十多年,東奔西跑,屢遭失敗,先後依附於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始終沒有積聚發展起自己的力量,更談不上實現”興複漢室”的大業。
當時,劉備投奔劉表已經5年,劉表表麵上熱情款待,實際上心存猜忌,對劉備不予重用,隻給他少量人馬屯駐新野(今河南新野),駐守荊州北大門,抵禦曹操南下。雖寄人籬下,但劉備沒有放棄興複漢室”的誌向,他四處尋訪請教,尋找智能之士輔佐自己。後來,經過與諸葛亮交遊的名士司馬徽和徐庶推薦,建安十二年公元(公元207年),47歲的劉備親自到隆中求見諸葛亮。他帶著關羽和張飛,冒著風雨,前住隆中諸葛亮的草廬拜訪。《三國演義》在描寫這段曆史時,說諸葛亮為了試探劉備的誠意,一再回避,前兩次劉備都沒有見到諸葛亮,第三次諸葛亮才接待了劉備。這件事被後人稱為“三顧茅廬”,成為頌揚求賢若渴的曆史典故。
麵對比他年輕二十歲的後生小輩,劉備非常自然而誠摯地提出了自己所麵臨的難題:
漢皇室傾危不振,奸臣竊取皇權,皇上蒙塵,情勢非常危急。因此我不自量力,也不避諱自己不足的聲望,拚著命努力,為的是想彰顯天下正義。隻是不幸自己智術短淺,到今天仍一事無成。雖然挫折連連,找還是想盡最大的努力來完成初願,希望先生能夠給我出些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