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剛正不阿,一生坎坷(1 / 2)

第八十一章 剛正不阿,一生坎坷

解縉是個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的人。他屢次針對弊政,彈劾朝中的奸佞小人,因而一生坎坷,最終被迫害致死。

解縉初入仕,就指責兵部僚屬玩忽職守,尚書沈潛大為惱怒,上疏誣告解縉。解縉因此被貶為江西道監察禦史。太祖處死韓國公李善長, 解縉上疏為李善長辯冤; 解縉替禦史夏長文革疏《論袁泰奸黠狀》,並在上疏中—列數陳禦史袁泰蔑視朝綱、貪贓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袁泰被罰,對解縉懷恨在心。太祖見解縉缺乏涵養,認為他必須修身養性,閉門思過,否則遲早會成為眾臣攻擊的對象。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對解縉父親道:“大器晚成,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解縉隨父親回到了老家吉水。解縉回到老家八年,閉門著述,校改《元史》,補寫《宋書》,刪定《禮記》。太祖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病逝, 解縉進京吊喪。袁泰乘機攻擊解縉,惠帝下令將解縉貶為河州(現在的甘肅蘭州一帶)衛吏。建文四年惠帝召解縉回京師複職,擔任翰林待詔。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稱帝,命解縉擔任翰林待讀,進文淵閣參與機務,後遷為翰林侍讀學士,總裁《太祖實錄》、《烈女傳》。成祖對解縉十分信任。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下旨升解縉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此時解縉登上了仕途的鼎峰。

解縉一生剛正不阿、堅持正義,反對不合禮儀之事。解縉曆經明太祖、建文帝、永樂三朝。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一事。明成祖立次子高照為太子,解縉耿直地說:“古來均立長。皇太子仁孝,天下才會歸附,太子不立長,必會興起爭端。此例一開,日後恐難有寧日。”明成祖聽後很不高興,猶豫再三最後決定立長子高熾為太子,次子高照為漢王。從此,高照對解縉恨之入骨。高照自以為有戰功,又深得朱棣的寵愛,伺機奪嫡。解縉見此,向明成祖上疏道:“啟爭也,不可。”明成祖認為解縉有意離間他們的父子關係,對他很不滿。永樂四年,成祖賜臣下二品紗羅衣,惟獨沒給解縉。不久, 朝廷機密“傳達延外”,高照趁機嫁禍解縉“禁中語”五年,隨後解縉又被誣為“試閱卷不公”被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解縉臨行前,又被禮部郎中李至剛誣告,改貶交趾(現在的越南一帶)督餉化州。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進京奏事,明成祖北征未歸, 解縉見太子高熾後而返。高照道:“伺上出,私會太子,無人臣禮!”明成祖震怒。當時解縉已前往廣東,他一路上見贛江旱情嚴重,百姓們流離失所,便上疏明成祖請求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明成祖愈怒,下令將解縉逮捕。解縉在獄中受盡折磨,很多人被株連。不久,草菅人命的錦衣衛擔心明成祖赦免和啟用解縉,命人將年僅47歲的解縉灌醉,活埋而死。解縉被害以後,家中財產盡數被抄,妻子、宗族都被流放到了遼東。

解縉為官一向以賢德論主,一切有一說一,好就說好,壞就說壞,絲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一次明成祖命他對朝中大臣“疏其短長”,解縉一一如實寫出。明成祖將解縉的奏疏交給了太子朱高熾,朱高熾問尹昌隆、王汝玉如何,解縉答道:“君子,而量不宏;汝玉文翰不易得,惜有市心耳。”朱高熾即位後,看到解縉的奏疏,對首輔楊士奇說:“大家都說解縉狂,看他所論,都有定見,不狂也!”特赦解縉的妻子、宗族回到老家吉水並歸還了所抄家產,並於成化元年(1465年)下詔為解縉平反,恢複其官職,追贈朝議大夫,溢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