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投身起義,脫穎而出(1 / 1)

第一章 投身起義,脫穎而出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小名重八,字國瑞,濠州鍾離(安徽鳳陽)人。朱元璋的父親是個佃農,叫朱五四。

元朝後期,蒙古貴族大量侵占土地,把田地改成牧場;或租給農民,甚至逼農民為奴,供他們驅使。漢族大地主往往奴役兩三千戶佃農,廣大農民擁有的土地很少,往往沒有土地。

朱元璋剛懂事時,就給人家看牛放羊。十七歲那年,淮河流域鬧了一場大旱災,黃河中下遊發生大水災,吞沒了山東、河南數十個州縣。洪水過後,又是大旱和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大哥和二哥都死了,連棺材都沒有。為了活命,朱元璋跑到皇覺寺裏出家當了和尚。

可是,不足兩個月,他被當家和尚轟了出來。他捧著瓦缽,到處化緣,曆時三年。

1351年,元政府強征民工十五萬人,疏通黃河。民工們在兩萬元軍的鞭打下,頂著酷日、冒著暴雨幹活。許多民工活活餓死、累死、病死、打死。韓山童被推舉為首領,自封“明王”,約定用紅巾裹頭起義。韓山童後來被殺,劉福通率紅巾軍繼續作戰,很快就擴大到幾十萬人。

朱元璋也加入了南方紅巾軍郭子興的隊伍,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成為領袖,可謂“蛟龍一日終出頭”!

1357年,朱升向朱元璋獻出三條妙計:“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聽後大喜,取消了稱王的計劃,避開了元朝軍隊和各地起義軍的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