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做事之所以會半途而廢,並不是因為難度高,而是因為他認為現實距離夢想太遠,正是這種心理上的因素導致了失敗。若把長距離分解成若幹個短距離,逐一跨越它,就會輕鬆許多,而目標具,體化可以讓你清楚當前該做什麼,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有人說,我長大以後要做一個偉人,這個目標太不具體了。就像我們小時候寫作文,題目是:將來長大做什麼,有的同學說:“我長大了要做總統。”這個目標就有點太不具體了,太籠統了。目標必須具體,比如你想把英文學好,那麼你就訂一個目標,比如每天一定要背十個單詞、一篇文章,要求自己在一年之內能看懂英文書報,由於你定的目標很具體,並能按部就班地去做,目標就很容易達到。
山田是一位擁有出色業績的推銷員,可是他一直都希望能躋身公司業績排行榜的前幾名。不過這隻是他的一個願望,一直放在心裏,並沒有真正去爭取過。直到三年後的某一天,他讀到了一句話:“如果讓願望更加明確,就會有實現的一天。”
於是,他當晚就開始設定自己期望的總業績,然後再逐漸增加,這裏提高5%,那裏提高10%,結果顧客增加了20%,甚至更多。這激發了田中的鬥誌,從此他不論什麼情況、什麼交易,都會設立一個明確的數字作為目標,並總能在一兩個月內完成。
“我覺得,目標越是明確,越感到自己對達到目標有股強烈的自信與決心。”田中說。他的計劃裏還包括想得到的地位、想得到的收入、想具有的能力,等等。然後,他把所有的客戶拜訪資料都記錄得十分詳盡,並且在相關的業界知識方麵努力累積。終於在第一年的年末,田中的業績創造了空前的記錄,提升了好幾個百分點。
田中自己得出了一個結論:“以前,我不是不曾考慮過要擴展業績、提升自己的工作成就。但是因為我從來隻是想想而已,沒有付諸行動,當然所有的願望都落空了。自從我明確設立了目標,以及為了確實實現目標而設定具體的數字和期限後,我才真正感覺到一股強大的動力正在鞭策我去達成它。”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都會有自己長遠的目標,而長遠目標實現的關鍵在於把長遠目標進行分解,將其細小化、具體化。
99、用簡便的方式去達成目標
在現實生活中,大家無一例外地被教導過,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比如“隻要努力,再努力,就可以達到目的”等說法,我們早已十分熟悉了。你如果按照這樣的準則做事,你常常會不斷地遇到挫折和產生負疚感。由於“不惜代價,堅持到底”這一教條的原因,那些中途放棄的人,就常常被認為“半途而廢”,會令周圍的人大失所望。
就是因為這個害人的教條,使我們即使有捷徑也不去走,而去簡就繁,並以此為美德,加以宣揚。美國前總統候選人巴布‘杜爾在離開參議院時說:“我會不辭艱辛地去競選,我曾經不畏艱辛地做好任何一件事,這種方式對我十分有益。”我們並不否認杜爾先生對國家的貢獻和個人取得的成就,但是也應該認識到,很可能正是由於他不辭艱辛的做事方式,使他日見蒼老、疲憊和心力交瘁。
在生活中,太多人願意強調努力,而不注重方法。
業務經理對業務受挫的銷售人員經常說:“再多跑幾家客戶!”父母對拚命讀書的孩子常說:“再努力一些!”但是這些建議都有一個漏洞。就像有人曾經問一位高爾夫球高手:“我是不是要多做練習?”高爾夫球髙手卻回答道:“不,如果你不先把揮杆要領掌握好,再多的練習也沒用。
如果有人準備學打高爾夫球這種難度極高的運動項目,他將為設備、附件、教練和訓練花上大筆的金錢,他還會將昂貴的球杆時而打進池塘,他也常常會遭受挫折。如果他學習高爾夫球的目的是成為一位高爾夫球好手,或者在與朋友們相聚時可以共同打打球,那麼這麼投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他還必須持之以恒,才會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如果他的目標是為了每周運動兩次,減輕幾磅體雩並加以保持,使自己神清氣爽的話,他最好放棄高爾夫球,在住宅附近快走就足夠了。如果他在拚命練習了一個月或兩個月的高爾夫球之後,漸漸認識到這一點,他放棄高爾夫球,開始進行快步走的鍛煉方式,我們應該怎樣評價他呢?說他是一個沒有恒心、半途而廢的人?還是說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是成功者亦或失敗者?
總而言之,設定目標十分有意義,畢竟,對自己的人生方向有明確的認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可是現實中人們總是計較如何達到目標的過程,因而失去了很多好機會。他們還認為要達到目標一定要經受大量的毅力考驗,即使有捷徑可走,他們仍要選擇艱辛的過程。
我們應該調整思維,盡可能用簡便的方式達成目標。你應該選擇用簡易的方式做事。如果你在與別人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躺在樹蔭下的吊床裏,喝著檸檬汽水,打著手機,輕鬆自如地完成了工作;而其他人則要急匆匆地趕公交車,拿著塞得滿滿的公文包,走在繁忙的街頭,在接待室裏挨著時間等待……二者相比,當然是你更明智和高明。
必須指出,用簡易的方式做事不等於懶惰,同樣,應該反對投機取巧和不勞而獲的行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錯,錯的是那種明明放著電梯不用,卻偏要自己爬上高樓的人,以及他們借此沽名釣譽的手段。
很多西方人喜歡賽馬。不論是比賽標準用馬、駕車比賽的馬、快步馬、側對步馬,尤其是側對步馬,都是複雜的動物。為了讓側對步馬取得好成績,可以為它配備幾十種用具:長短不同的腳絆、膝靴、踝靴、頭杆、眼罩、不同的馬籠頭,等等。鐵匠可以根據需要,打造出不同型號、不同重量的蹄鐵,並安上或取下額外的把手等。其中任何一項都可以影響馬在比賽中的表現。因此,當你感覺馬的表現不好的時候,就應該做一下檢驗,全麵地檢查一下它的用具。你可以一次一樣地進行,戴上或取下眼罩如何?耳朵裏塞上棉花又如何?依次類推。
可是大多數人卻不這樣做。他們仍堅持讓自己的馬以原來的狀態繼續比賽,或者不斷地用鞭子越來越起勁地抽打賽馬,企圖憑著這種堅持賽到底的精神改變結果,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大多數的人在這種場合下,也都是希望這不爭氣的馬再加把勁。
可是,如果馬的蹄鐵不合適,再怎麼加勁也沒有用,隻有換上合適的馬蹄鐵才行(順便說一下,你知道嗎?一匹賽馬在每次比賽後都要休息一至三天,這樣才可以使它擺脫賽場上的應激狀態)。希望賽馬不斷加勁是十分不明智的,想辦法使馬保持良好的狀態才是明智之舉。
不論如何,大多數人關於堅持不懈的觀點,就像希望賽馬的比賽應該立刻重新進行一次一樣,他們不是認真地調整賽馬的狀態,而是希望賽馬以原來的狀態,在重新開始的比賽中,從原來的第五名基礎上,跑出第一名的成績來。
很多教練因為這樣的個性輸掉很多比賽。你在電視上可以看到這樣的教練,在中場休息後,他走出休息室,球隊已經輸掉28分,球員被教訓得不知該如何打下去,他卻對著電視評論員大嚷:“我們會按原計劃打完比賽。”什麼?你用心看比賽了沒有?你原來的比賽計劃不靈,知道不?你的隊員在場上被打得七零八落,看到沒有?我們堅持原訂的比賽計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堅忍不拔,這是呆板和愚蠢。喚,教練又說了:“我們的隊員隻是需要再加把勁。”
在生意場上,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一個推銷員就被客戶以“再說吧”這樣的方式逐漸毀掉了前程。他在每一次與客戶洽談業務的時候都力圖操縱局麵,所以客戶能給他的答案隻有“再說吧。”他辦公桌的抽屜裏裝滿了上邊大都寫著“容後再議”的生意檔案。他月複一月地與這些客戶滿懷希望地聯絡,毫無所獲,卻仍以此為榮。
不幸的是,他這種堪予稱讚的堅忍不拔的精神,卻沒有絲毫的實際價值。收人豐厚的推銷員,隻是盡快行動,要求客戶給出明確的“是”或“不是”的答案。這樣他們就不必在已接觸的客戶身上再花費時間和精力,而再投身到與下一個客戶的業務上去。不論你把推銷講得多麼複雜,它首先是一個數字遊戲。你能盡快知道誰對你說不,你就有機會聽到更多的人對你說是。
這位自毀前程、勤奮的推銷員認為,隻要他能堅持不懈地與這些客戶一而再、再而三地聯絡,憑著他的執著,他的客戶一定會與他達成交易。他認為自己的毅力一定會瓦解客戶的拒絕。事實卻不盡如人意。
看來,正確的方法比執著的態度更重要。美國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在《思考致富》一書中講道,他在愛迪生的實驗室中訪問過愛迪生。愛迪生做了一萬多次實驗才發明了電燈。希爾問愛迪生:“如果第一萬次實驗失敗了,你會怎麼辦?”愛迪生回答:“我就不會在這兒與你談話了,此刻我會把自己鎖在實驗室中,做第一萬零一次實驗。”
這個小故事被大多數談到“進取”的演說家用作堅忍不拔的典型例證。但是,事實上,愛迪生不是把同一個實驗做了一萬次。他做了一萬個不同的實驗。他也就是做了一萬次假設,而且一發現不對就馬上放棄。他做了一萬次的半途而廢!
100、短期目標越具體越好
一個沒有明確目標的人就像一艘沒有指針的船,永遠漂流不定,隻會擱淺在失望、失敗和喪氣的海灘。美國前財務顧問協會總裁劉易斯·沃克在接受一位記者采訪時,記者問道:“到底是什麼因素便人無法成功?”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標。”記者請沃克進一步解釋,他說:“我在幾分鍾前就問你,你的目標是什麼?你說希望有一天可以擁有一棟山上的小屋,這就是一個模糊不清的目標。問題就在‘有一天’不夠明確,因為不夠明確,成功的機會也就不大。”“如果你真的希望在山上買一間小屋,你必須先找出那座山,找出你想要的小屋現值,然後考慮通貨膨脹,算出5年後這棟房子值多少錢;接著你必須決定,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每個月要存多少錢。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你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擁有一棟山上的小屋,但如果你隻是說說,夢想就可能不會實現。夢想是愉快的,但沒有實際行動計劃的模糊夢想,則隻是妄想而已。”
在50年前,華盛頓郊區有個沒見過世麵的孩子,才13歲,擬了個題目為《一生的心願》的表格,表上列出:
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紮羅山和麥特荷恩山;駕馭大象、駱駝、鴕鳥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曆山大一世走過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麫飛行器起飛降落;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著作;譜一部樂譜;寫一本書;遊覽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結婚生孩子;參觀月球……
他把每一項編了號,共有118個目標。
當把夢想莊嚴地寫在紙上之後,他開始循序漸進地去實行。16歲那年,他和父親到佐治亞洲的奧克費諾基大沼澤和佛羅裏達州的埃弗洛萊茲探險。他按計劃逐個地實現了自己的目標,49歲時,他完成了118個目標中的103個。他不辭艱苦地努力實現包括遊覽長城(第40號)及參觀月球(第101號)等目標。
這個美國人叫約翰·哥達德,他成為了一個成功的探險家。
設定目標的藝術是把它集聚在某一特定、詳細的目的上。“許多”錢,“好”或“大”的房子,“高收人”的工作或成為一位較好”的丈夫、妻子、學生……這些目標定得太籠統了。一般而言,都不夠具體。例如,不能隻講是“大”或“好”的房屋,你的目標應當很清楚地以細節表示出來,設定了具體的目標才有利於針對具體的目標去努力,這樣,就使追求目標更直接、更明確。
愛因斯坦年僅26歲時就在物理學的幾個領域做出一流的貢獻;美國波士頓大學生化教授亞西諾夫令人難以置信地寫出200餘部科普著作。試想,當時愛因斯坦20多歲,學習物理學的時間不算長,作為一個業餘研究者,他的時間更是極為有限。而物理學的知識浩如煙海。如果他不是運用直接目標法,就不可能在物理學的三個領域都取得第一流的成就。他在《自述》中說:
“我把數學分成許多專門領域,每一個領域都能費去我們所能有的短暫的一生。物理學也分成了各個領域,其中每一個領域都能吞噬短暫的一生。可是在這個領域裏,我不信就學會了識別出那種能導致深邃知識的東西,而把其他許多東西撇開不管,把許多阻塞腦袋、並使它偏離主要目標的東西撇開不管。”
愛因斯坦的做法有三點好處:
其一是可以早出成果,快出成果。
其二是有利於高效率地學習,有利於建立自己獨特的,最佳的知識結構,並據此發揮自己過去未發揮的優點,使獨創性的思想產生。
其三是這種方法還可以使大膽的“外行人”毅然闖人某一領域並使之得以突破。DNA雙螺旋結構分子模型的發現就是有力的例證。
那麼,應該如何設定明確具體的奮鬥目標呢?
◎大目標盡可能偉大
高爾基說:目標愈高遠,人的進步愈大。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當你確定隻走一公裏路的目標,在完成0.8公裏時,便會有可能感覺到累而鬆懈,自己以為反正快到目標了。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要走十公裏路程,你便會做好思想準備和其他準備,調動各方麵的潛在力量,這樣走七八公裏後,才可能會稍微放鬆一點。可見設定一個遠大的目標,可以發揮人的很大潛能。
人生大目標是人生大誌,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終生為之奮鬥。這樣的大目標是很難精確詳細的。尤其是對經驗不足、閱曆不深的人來說,更是如此。隨著成功經驗的增加,階段性的中短期目標的實現,人會站得更高,對人生大目標的認識會逐步清晰明確。所以人生大目標,可以不要求詳細、精確,隻要有個比較明確的方向就可以了。比如立誌做個卓越的科學家、大企業家、政治家,等等。
◎中短期目標應既有激勵價值又要現實可行
心理學實驗表明,太難的和太容易的事,都不容易激起人的興趣和熱情。
隻有比較難的事,才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才會激發人的熱情行動。中短期目標是現實行動的指南,如果低於自己的水平,幹些不能發揮自己能力的事情,則不具有激勵價值;但如果高不可攀,拿不出一項切實可行的計劃來,不能在一兩年內明顯見效,則會挫傷積極性,反而起消極作用。
◎短期目標應盡可能具體明確,並限定時間
短期目標,或者三五年,或者一二年,有的短期目標可短到半年三個月。這樣的短期目標,如果還不具體明確的話,那等於沒有目標。隻有具體、明確並有時限的目標才具有行動指導和激勵的價值。你要在特定的時限內完成特定的任務,你就會集中精力,開動腦筋,調動自己和他人的潛力,為實現目標而奮鬥,如果沒有明確具體的目標和時限,就難免精神渙散、鬆鬆垮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