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管理VS領導,左手PK
右手管理和領導藝術,是一門研究管人管事的學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把 "管理"和 "領導"等同起來,認為 "管理" 就是 "領導","領導"就是 "管理"。其實,"管理"和 "領導"是有一定區別的。通俗地說,管理就是 "管"人 "理"事;領導就是領著人幹事。但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兩者又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大到國家興亡、戰爭勝敗,小到企業興衰、商戰成敗,乃至家庭和個人,時時處處,事事物物,都離不開管理和領導。
何謂管理?何謂領導?
"管理"和 "領導"這兩個詞,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聽得很多了。我們一般將組織或部門的主要管理者稱為領導。而事實上,管理和領導二者並不是一回事。那麼,究竟何謂管理?何謂領導呢?目前,對於管理和領導的概念,人們說法還不統一。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威.H.紐曼提出:"管理是對一組體向某些共同目標努力時進行的指導、領導和控製。"在管理學上,管理一般被定義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管理是一種實踐,側重於成果,其本質在於 "行動",而不在於 "知道"。在組織中,管理曾被簡單地認為就是主持或負責某項工作,其實,管理是由一個或更多的人來協調他人活動,以便收到個人單獨活動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進行的各種活動。那麼,領導又是如何定義的呢?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和西裏爾.奧唐奈對領導的定義是:"一般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影響力,或對人們施加影響的藝術或過程。"在管理學上,領導就是指導、帶領、引導和激勵下屬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的過程。領導的工作重點在於做出決策,確立奮鬥目標、規劃,以及製訂相應的政策,為本組織本部門的工作指引前進的方向,其本質就是率領下屬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包括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特別是上下級關係。
在組織和企業中,管理和領導缺一不可,然而二者之間卻又有著一定的區別。美國當代傑出的組織理論、領導理論大師沃倫.本尼斯在 《領導者該做什麼》一書中,列出了領導者和管理者之間的不同之處:"管理者從事管理,領導者進行創新;管理者是模仿者,領導者是原創者;管理者著重維護,領導者著重發展;管理者依賴控製,領導者營造信任;管理者看眼前,領導者看長遠;管理者問怎樣做和何時做,領導者問做什麼和為何做;管理者關注利潤,領導者縱觀全局;管理者接受現狀,領導者挑戰現狀;管理者是聽話的士兵,領導者是自己的主人;管理者習慣正確地做事,領導者注意做正確的事。"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管理與領導之間的區別。關於領導和管理的概述及區別,迄今為止沒有比劉邦所下的定義更好更確切的了。曾有人問劉邦為什麼能打下天下時,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賞,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破,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曾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很明顯,劉邦就是領導者,而張良、蕭何、韓信則是管理者,他們各自的分工顯然不同:劉邦的工作就是帶領和指導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去工作,而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則是具體工作的操作者。在這裏,領導的核心工作就是協調人事,總領各項工作安排,管理的核心任務則是去具體地實施操作這些工作。
此外,劉邦的這句話還包含了領導的三大要素:第一是領導的個人魅力和自信。劉邦說,他在各方麵都不如張良、蕭何、韓信,但是,這三個人都願意跟著他走,這就說明了領導的個人魅力和自信的重要性,如果劉邦沒有個人魅力和自信,那麼,張良、蕭何、韓信是不可能跟著劉邦,兢兢業業為他效勞的。第二是劉邦知道靠團隊打天下,必須依靠大家的力量來完成自己一個人無法完成的工作。因此,劉邦從一開始就很注重自己團隊的建設,先後招納任用了張良、蕭何、韓信,並放開手腳讓這三個管理者去工作。第三是劉邦知人善任,善於用人,能用人所長,把人放到正確位置,使張良、蕭何、韓信分別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找到了自己的坐標,把自己的專長發揮到了極致。劉邦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很關鍵的一點就在於:劉邦成功地組建了一個由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有能力的管理者構成的團隊,並成功地運用了他們每個人的專長,而項羽隻有一個範曾,並且還不能放開手腳地去用。
一個企業,是由領導與各級管理者組成的,優秀的領導者再加上各級優秀的管理者,作為企業則必定是成功的。優秀的領導者不僅是要 "管"好 "理"好自己的組織和部門,更重要的是要帶領下屬工作。領導者要管的是人,即那些管人、管錢、管物、管事的人 (即管理者),如果一個領導者一天到晚都在幹活,而沒有去協調、管理下屬去工作,那就要改進工作方式,把精力轉換到領導的工作上去,而不應該手忙腳亂地去做管理者該做的工作。當你從管理工作進入領導工作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成管理與領導的角色轉換,以正確的領導方式去更好地實現最終的工作目的。